第07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泉州电力:开辟“绿色通道” 确保抗旱用电
□ 本报记者 石 伟 通讯员 程志龙

  连续70多天滴雨未落的特旱天气,使福建泉州市内部分小型水库几近干涸,全市受旱农田超过18万亩,1.4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洛江区马甲镇新奄村是受灾较为严重的村庄之一,村里100多亩田地全部干旱,局部出现干裂现象。村民吴老汉家有2亩多水稻,眼看着稻苗因缺水而一株株的弯下了“腰”,吴老汉想到从距离田地几十米的小池塘里用抽水机进行灌溉,但这需要电源。

  马甲供电所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3名用电服务队员随吴老汉来到田地,在进行现场勘察后,采用从低压电杆搭接开关箱的方式进行临时供电,帮助吴老汉接好了抽水机的电源线。不到1个小时,抽水机转了起来。望着源源不断的清水流向干旱的田地,吴老汉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了。3天后,吴老汉再次来供电所办理用电申请手续时,拉着许所长的手笑着说:“我田里的水稻又‘挺’起腰杆啦。”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马甲镇彭殊村打电话反映村里的农业灌溉专用变压器的线路电压偏低,抽水机抽不出水。由于这个变压器是彭殊村从山后的乌潭水库抽水灌溉的惟一电源,不能正常抽水势将影响整村的田地灌溉。第二天一大早,电力抢修队便来到了彭殊村。工作人员一边进行草图绘制,一边制定出最佳运行方案,指导村民交错使用抽水机以防止供电不足,很快解决了无法抽水的问题。

  3个小时过去了,清澈的水流随着马达欢快的轰鸣声又缓缓地流进了稻田。“这下不用再为抽水犯难了,你们真是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啊!”农民们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一遍遍地感谢着。

  泉州是一个缺水源的地区,今年持续的干旱更让当地农民为用水的事愁眉不展,通过电力灌溉缓解农民用水的燃眉之急就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将因旱引起的损失减到最低,泉州市电业局在9月底便启动了抗旱保电应急机制,抽调了由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运行维护抢修工作队和用电服务工作队,通过与当地乡镇、村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有关抗旱用电的业务信息,为抗旱用电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新装增容业务手续,尽快将电源输送到田间地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