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英模:廷·巴特尔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3日电 (记者张云龙) 廷·巴特尔,一个共和国开国少将的儿子,放弃城市的繁华,不求优裕的生活,为了曾经的感动,心甘情愿扎根偏远的草原,视牧民的需要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带领牧民走上幸福生活之路。

  廷·巴特尔,蒙古族,195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父亲廷懋是新中国授予的内蒙古最早的4名少将之一。

  1974年,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当知青。在这里,他感受到了牧民热情、淳朴背后那份真挚的感情。有一次天黑,他外出工作来到一户牧民家,牧民将仅有的面条端给他吃,而只让孩子们喝面汤。这件事情深深地打动了廷·巴特尔,他决心回报牧民、回报草原。

  很快,廷·巴特尔学会了打草、放羊、剪羊毛、种树、开拖拉机,他成了全嘎查40多名知青的“标兵”,先后担任了副嘎查长、农场负责人、林场场长。1976年,21岁的廷·巴特尔由于表现突出、工作出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青大返城。父亲廷懋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正好负责落实政策和知青返城工作。人们都说,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回城的。

  但是廷·巴特尔一次次将机会拱手相让,最后他一个人留在了草原。在牧区,他是牧民的带头人,是牧民的主心骨,牧民们相信他,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牧民。后来,廷·巴特尔与牧民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相恋、结婚,彻底将根扎在了草原。牧民把他选为嘎查长,又任嘎查书记,之后,他也多次谢绝了组织上给予他回城、提干的机会。

  多年来,勤于思考、热爱劳动的廷·巴特尔给草原和牧民带来许多新鲜事物。他推广流动畜群,扶持贫困牧民脱贫;他种树种草,建设网围栏,推广轮牧,提高畜牧业的抗灾能力;他改变牧民落后的生活习惯,教他们跳舞、读书、讲卫生,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

  热爱草原的廷·巴特尔非常重视草原生态保护,看到牧民们盲目发展羊群规模,草原负荷加重而导致退化时,他琢磨出一套“蹄腿理论”。“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养200头牛费劲还是养1000只羊费劲?”在他一遍遍的劝解下,牧民们纷纷压缩小畜,改养肉牛、奶牛,草场也慢慢得到了恢复。

  为了草原的美丽,为了牧民的富裕,廷·巴特尔殚精竭虑,终日操劳。他建起嘎查历史上第一个牛业公司,带领牧民发展多种养殖,搞起了旅游业,还修通了公路,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一位70岁的老牧民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嘎查会变成这个样子。”

  作为嘎查带头人,廷·巴特尔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牢记党的宗旨。他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让一个牧民掉队。他在大风雪中冒险去看望被困牧民,几次将自己的饲草、牲畜无偿送给受灾和贫困的牧民。他响应中央的号召,在嘎查推行新牧区建设。今年已经54岁的廷·巴特尔还像年轻人一样整天忙碌着。为了培养年轻人,他多次想辞去嘎查书记,但是牧民党员们一次次挽留了他。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到2008年底,萨如拉图亚嘎查100%的牧户实现定居并拥有了棚圈,草场全部实现划区轮牧,嘎查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草原生态越来越好,牧民也慢慢融入现代生活。

  廷·巴特尔的事迹传遍全国,感动了很多人,他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的十七大代表。当人们不止一次地问起,一个将军的儿子,真的愿意当一辈子牧民,当一辈子普通老百姓吗?他回答说:“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生活多么富有,而在于能否深深扎根于群众,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我就愿做一棵扎根草原的红柳,永远守护这片草原。”

        (图为新华社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