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煤电之城”的转型之路———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罗 霄 通讯员 薛广明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先有矿山,后有企业,先有企业,后有城市。丰富的地下资源曾经为这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多年来,煤电产业已成为元宝山区经济发展主力军。然而,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正随着煤炭开采量的逐年攀升日益显露。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元宝山区大多数地方煤矿将在5年到10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关闭。

  对此,元宝山区并没有“坐吃山空”。在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这条艰难而必然的探索之路上,元宝山区委、区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稳妥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转型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全面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元宝山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重点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产业集聚与优化布局互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集中精力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拉动性的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和地面工业,积极进行资源工业的优势转移和扩散,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在实施煤炭产业纵向转型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进行横向转型。实现从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调整,建立“非资源化”主导产业群,逐步构建起更为科学、合理、平衡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从而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煤化工无疑是煤业转型的首选之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投资25.9亿元建设的一期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利用元宝山露天煤矿丰富的褐煤资源,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将地方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一煤化工项目填补了蒙东地区煤制尿素产品的空白,将对赤峰及蒙东地区煤化工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同时,煤—电—材产业链是发展煤产业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平庄煤矸石热电厂每年可以“吃”掉25万吨煤矿废弃的煤矸石。与红庙煤矿为邻的天宇建材自主创新的“凝石”技术,实现了“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的技术突破,利用每年“吃掉”的10万吨煤矸石,产出空心砖6000万块,为工业废料循环利用开拓了新的空间。瑞阳化工集团通过先进工艺将本地丰富的玉米资源转化为乙醇等化工产品,同时其副产品之一玉米粕又为近邻企业帅威元兴饲料厂提供了生产原料,打造了化工产业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

  元宝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被国家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在由30多万亩耕地铺就的绿色版面上,元宝山区确立的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推进“菜(果)、乳、肉、饲(草)”四大主导产业,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形成产品科技含量更高、农产品加工链条更长、生态功能更为显著的种植业生产格局。全区规划建设了5000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8个,设施农业总面积到年底可达10万亩。奶牛存栏近4万头,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9个,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1个,肉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70个。先后培育了赤峰伊利乳业、燕京宝山啤酒、大牧场肉食品加工、康绿源蔬菜、恒升淀粉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农牧业加工企业。2008年元宝山区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3家,实现销售收入26.7亿元。此外木材加工和羊绒纺织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既充分利用了区域富集的资源优势,又成为煤矿工人转移就业的“蓄水池”。全区3大木材加工园区,吸纳加工户310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

  城市经济转型给元宝山区披上了一件“霞衣”。放眼未来,“华丽转身”的元宝山区必将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