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摄影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1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巨变
———“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系列摄影报道

 

  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不留历史的遗憾,科学规划是前提。成都在灾后重建中,把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贯穿到重建规划编制始终,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由城市走进了农村。

  根据村庄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传统文化等,按照农村重建规划和“四性”原则(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因地制宜规划重建现代农村,使受灾地区成为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的样板。

  ①新的鹿鸣荷畔啥模样,城里来的规划师郭峰(左一)和他的设计团队带着展板,来到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征求村民意见。

  ②从鹿坪村重建规划图上可以看到,观光区、居住区、产业区由内而外发散分布。在鹿坪村,成都提出了全面指导农村重建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标准的“四性”原则(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③当地村民正在千亩荷塘边修建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产业的致富路。

  ④在村民罗庆余家,郭峰建议罗庆余按整村规划,科学调整农家乐的景观布局。

  ⑤郭峰全程参与了农家乐的规划设计施工。

  ⑥鹿鸣荷畔小区建成,搬进新家的孩子认识了更多小伙伴,童年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⑦走在“下班”路上,如诗如画的村落映入眼帘,身心顿时愉悦放松起来。

  ⑧这就是鹿坪村民的新家园,新颖、漂亮、大气、实用。

  9月20日,四川三众建筑设计公司规划师郭峰又一次走进成都彭州市鹿坪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鹿坪村到处是断壁残垣。如今的鹿坪村,3个错落有致的居住聚落成弧形环绕在荷塘与河之间,一座座“鹿鸣荷畔乡村酒店”,点缀在荷塘边,观光区、居住区、产业区由内而外发散式分布,卫生站、广场、超市等一个个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在“鹿鸣河畔”社区。

  “过去,农民修房是从来不做规划设计的,哪家漂亮,自家就‘比’着修。”村民罗庆余本打算重建房屋的开销能省就省。

  成都市提出了努力把受灾地区建成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的样板,要让受灾地区通过重建提升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

  地震后,郭峰所在的公司参与制定鹿坪村重建安置点的规划设计。最初的方案没有得到罗庆余和其他村民的认可:“咋个和城市小区一样哦?”“难道让我们提着锄头上楼?”……

  郭峰觉得在理:简单把城市小区照搬到农村,将500多户村民搬进几幢楼房里,没有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光住进好房子,没有生活来源是不行的!”

  2008年8月26日,三易其稿之后,新方案再一次交给村民评判。鹿坪村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在规划中一一呈现。这一次,罗庆余和其他村民都满意了。

  不只是鹿坪村。在成都市的361个农村重建安置点,一个个有聚、有散、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居住点,与周围的山、水、林构成一幅和谐的图画;每一个安置点都对农村今后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规划,有自己的“主打”产业,有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看似慢,实则是为了又好又快!2008年9月8日,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全面起步,先后有147家规划和建筑设计单位、2000余名设计人员,加入到灾后农村住房重建规划设计的大会战中。12天后,全市农村永久安置点的规划设计跃然纸上。2009年9月底,成都重灾区农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

 “是画图,又不是画图”。规划编制满覆盖,成都在灾后重建中建立了一个从上到下纵向贯通的规划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同步考虑,则完成了对城市和乡村的横向覆盖。纵横交错,一幅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正在成都农村呈现。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