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旬邑优质苹果销路广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崔显军

  陕西旬邑县是苹果大县,旬邑苹果全国闻名,种植苹果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10月底,记者来到旬邑县了解苹果的产销情况。

  据旬邑县果业局局长许虎林介绍说,“旬邑的苹果采用标准化进行生产,只是各家农户在种植和管理上有些差异,有些村苹果销得早,有些村销售稍稍滞后些。”

  记者跟随旬邑县果业局工作人员一起走访了旬邑县城关镇下塬子村与郑家镇王家村的果农。

  离县城不远的城关镇下塬子村,看到一派热闹的收获景象。家家户户门口堆放着玉米、大豆等作物,路边正待装箱的苹果更是引人注目。正忙着往车上搬运苹果的果贩王建友递给我们一个又大又红的红富士苹果,“像这样的优质苹果根本不愁卖,每公斤收购价至少2.3元。”

  村民杜耀民指着简易通风库里储藏的苹果告诉记者,“家里人手不够,加上今年没怎么管理,苹果个头小,只好先存着等第二波收购。”记者看到,杜耀民家的苹果确实要比其他村民家的小很多。即使如此,在我们交谈过程中,仍然有两三个果商前来询价。

  在村支书乔纪峰家放有60多袋富士苹果,每袋装了150公斤,苹果个大、色彩好看,一看就感觉质量不错。“我家的果子品质好,不愁卖,每袋都能卖出400元!”乔纪峰笑着说。乔纪峰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是苹果的第一波销售旺季。目前,下塬子村144户果农有49户果子已经售完,其余农户正在抓紧销售。

  离开下塬子村,记者赶往旬邑县苹果主产区郑家镇。公路两边的果园已经摘收结束,沿途不少果农正在往路边卡车上搬运苹果。一位果农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深圳、成都、湖北等地的果商比往年来得多,我们的苹果都卖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了!”

  在郑家镇王家村,果农刘书林是村民们公认的“能人”。老刘不仅自家种苹果,而且还做起了中间商,从各家收购苹果,再做进一步挑选,然后精心包装。这样下来一盒3公斤左右的苹果,在城里就能卖60元。光这一项,刘书林每年能赚20多万元。“只要品质好,绝对不愁卖!”刘书林说。

  正在帮刘书林挑选苹果的王家村村民张广文告诉记者,他家3亩果园的苹果今年早就卖完了,共赚了2万元。

  许虎林表示,旬邑苹果热销靠的是品质。“这几年,旬邑县注重培育优质苹果,努力做大苹果产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在选育优质品种,增加无公害生产方面加大投入,这是我们赢得市场的关键。”许虎林说。

  据了解,明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是当地苹果第二波销售旺季,旬邑县政府正积极引导农户进行苹果储藏。目前,全县已建成冷藏库24个,贮藏量达15万吨以上。

  在旬邑县几天的采访,记者看到在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广大果农科学种植,及时了解信息,旬邑县苹果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红火景象。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