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年逾九旬的冰川学家施雅风每天都要打开电脑,撰写《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
从事冰川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施老吴音不改,思维十分清晰:“我一直在做冰川研究工作,心里放不下,想尽力再做些工作。”
“心里放不下,想尽力再做些工作”————从中科院诞生的那一刻起,60年来,像施老一样,中科院一代代科学家始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始终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谱写了一个科技落后国度自主创新的壮丽诗篇,奏响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恢弘乐章。
60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科院锐意创新,奋发进取,成为世界科技领域令人瞩目的“中国力量”
衣着朴素,盘发成髻———
50多年前专为当时著名科学家和归国学者而建的中关村“特楼”里,今天依然居住着一位不愿搬走的老人————95岁的核物理学家、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
60年前,回国不久的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在喜迎共和国诞生后,立即全身心投入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在“特楼”里一住就是50多年。这里的青砖灰瓦留下了她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也镌刻着中科院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的点点滴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共和国创立者们将目光投向了科学技术:1949年9月,全国政协会议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当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此时,距新中国成立恰好一个月。
人们无法忘记,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
在党和国家的呼唤下,一批批人才从海外归来:
钱学森、贝时璋、童第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人才从海外归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百人计划”等的实施,又一大批海外人才纷纷回国效力。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一个个研究机构应运而生———
近代物理所、计算所……中科院成立之初,一个个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而自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以来,中科院撤并、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使科技布局更加合理。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一个个重大科研装置次第而起———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一系列大科学工程从蓝图变成现实,为在多个科技领域与世界同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参与制定“十二年远景规划”到三分之二科研人员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从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绘制人类基因组“中国卷”,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征程中,中科院广大科技人员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不断“摘金夺银”,成为世界科技领域令人瞩目的一支“中国力量”。
60年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坚持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用智慧和血汗挺起中国科技的坚实脊梁,为政府部门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9年6月15日,国内首台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在上海正式启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研发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曙光”计算机只是中国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的一个范例。作为我国科技研究的“国家队”,中科院从诞生那天起,就承担着支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使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捷报频传。当时聚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中科院,承担了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至于人造卫星,则从构思到建议都是由中科院提出,并负责整个系统的技术抓总、负责研制卫星本体。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高温超导取得突破、研制国内第一个通用芯片龙芯系列处理器……60年来,在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赛跑中,在包括科学院专家在内的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正逐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重量级选手”。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灾后第四天,由中科院遥感所制作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遥感影像图集》送到了国务院负责人的办公桌前。
60年的磨砺和发展,使人们更加明白:为国家、地方、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科学家的崇高使命,更应成为中科院人的自觉追求。
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抗击冰雪灾害到抗震救灾,再到构筑北京奥运会安保防线,近年来,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刻,一件件科学建议纷纷从中科院向有关部门乃至最高决策层提交,一项项技术储备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发挥了作用。
从推进产学研合作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孕育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企业到面向市场、社会、企业增强辐射力,60年来,中科院以自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
提供技术支撑之外,60年来,中科院还着眼全局,从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实施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许多影响深远的建议。
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科院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60年来,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始终不变、始终贯穿中科院上上下下的,是那股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不懈探索。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建立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探索国家科学基金和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60年来,中科院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树立新理念,完善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以国家需求、科学前沿为导向,“科学、民主、爱国、风险”的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不断发扬光大。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始终勇立时代潮头。
改革传统的拨款制度,创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推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中科院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坚持造就和培养人才,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科院曾经为国防科研、工业部门输送了大量人才。近年来,一批在不同领域做出国际一流水平成果的中青年科学家成为中科院各学科的带头人。
……
从与新中国相伴而生,到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中科院人始终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9个月前,中科院宣布将从2011年起,实施面向2020年的创新工程。4个多月前,中科院公布《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面向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和科技发展战略的系统建议。
“未来1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科技和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
号角再次吹响,路径更加清晰———
今天,站在共和国60年的门槛上,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大有可为,中国科技大有希望,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的灿烂明天……
文/新华社记者 李 斌 吴晶晶 胡 浩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