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希望点燃希望 爱心传递爱心————记“希望工程”实施二十周年
本报记者 任意

  提起希望工程,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头,蓬乱的头发下,一双充满渴望与求知的大眼睛怯生生地望着前方……这张传递着失学儿童渴望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大眼睛”叫苏明娟,她的形象和希望工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张照片发表后的8个月间,希望工程就收到了1亿多元捐款。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苏明娟也得以顺利地读完小学、中学。2002年9月,她考上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如今,依旧是那双美丽的大眼睛,依旧是那样清澈的眼神,只是在希望的阳光下,苏明娟已经长大,已经成为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一名职员。

  “大眼睛”令人感动,让人难忘,是因为它折射出无数农村贫困儿童求学的渴望,见证着希望工程20年来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发展仍然不够平衡,再加上人口庞大和经济相对落后,导致不少农村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徘徊于校门之外。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仅靠政府投入短期内难以解决,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他们。

  为了唤起失学孩子重回课堂的希望,1989年10月17日,团中央和当地的领导30多人来到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带来了课桌、书包和衣服,并向张胜利等11名学生颁发了《资助就读证》。此后,这项活动系统地开展起来,被叫做“希望工程”,并在全国逐渐推广。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之下,张胜利终于又坐回了熟悉的课堂,捧起了心爱的书本。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许多农村贫困失学儿童的人生轨迹得以改变。

  199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在安徽省金寨县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学。

  福建省长乐市桥里福和希望小学校长陈祖卫执教36年,始终留守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回首学校走过的历程,从在破祠堂里的学校到简陋的桥里小学,直到现在配套完善、被评为全国模范的桥里福和希望小学,我欣喜地看到,学校在希望中成长,在希望中发展。”陈祖卫说。

  1973年,初中毕业的陈祖卫回到桥里村,在祠堂里办起了教学班。“当时36个学生,就我一个老师,要同时教3个年级的课。”陈祖卫回忆说。10年后,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上级拨款6000元,建起了6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又过了10年,瓦房校舍渐成危房,促使陈祖卫下决心改变农村学校落后的办学条件。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地成长”,陈祖卫通过共青团长乐市委向福建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申办希望小学。1998年,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审批,桥里小学被列为国家级希望小学,并向香港陈延骅基金会推荐,获得20万元人民币的捐助。

  大楼盖好了,教学设备却成了问题。以“希望小学”的名义,陈祖卫四处呼吁,打动了热心的人们———福建省科技馆赠送了12台电脑,小天鹅公司福州分公司送来了100套学生课桌椅,长乐友良服装公司捐赠了227套校服……“如今,山里的孩子也可以像城里的学生一样受到正规的小学教育了。”陈祖卫颇感欣慰。

  陈祖卫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学生成才。建校以来,已有13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走进高等学府深造。“今年,从桥里福和希望小学走出的学生中有11名考入大学,其中有9名考入本科,是建校以来本科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

  时光荏苒,希望工程已经为农村贫困儿童撒播了20年的希望之光。

  20年来,希望工程已成为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公益项目。截至2009年9月,希望工程募集捐款56.7亿元人民币;资助学生346万多人;援建希望小学1.5万多所;为5.6万余名乡村小学教师提供了培训;建设希望工程图书室1.4万多个……

  20年来,希望工程从救助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失学少年开始起步,到目前其资助的对象已经由小学生(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扩展到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学生和大学生。

  20年来,希望工程的动员和服务方式也从单一的资金资助,发展到“资金资助+勤工俭学+公益实践”,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务等多元化格局。

  20年来,希望工程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年来,关心贫困儿童未来的人们一直在不懈地行动,一笔笔捐款犹如雪中送炭,照亮了失学儿童的前程,温暖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希望工程在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同时,也教育他们长大后对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1996年,张胜利从上海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返回了太行山深处的家乡————桃木疙瘩村任教。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他当时有一桩心愿———在当地建一所希望小学。经过朋友的引荐,他得到了北京铁客运输总公司于天惠的帮助。2001年,在涞源县东团堡乡箭杆河村附近的山谷里,北京升旗希望小学落成了。后来,桃木疙瘩小学迁到了这里,他担任校长。在工作之余,张胜利还尽量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他资助的大、中、小学生超过了300人,在东团堡乡共建设希望小学3所。

  苏明娟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别人。从上初中开始,她就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资助宁夏的一名回族小学生,直至小学毕业。上大学期间,她把自己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勤工俭学得到的收入,用来帮助贫困的学弟学妹们。参加工作后,她更是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她表示,自己一定要让希望点燃希望,用爱心传递爱心。

  “没有学上的时候,尤其渴望。”出生于四川省黑水县芦花镇四美村的让英,小学刚读到三年级就面临着辍学的危险,是来自希望工程的资助重新点燃了她求知的希望。对当时的让英来说,希望工程就是让她有书可读。到了后来,她渐渐地意识到,希望工程给她的远远不止是320元的学费,而是爱的传递,她说:“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命运,而我对希望工程的回报也将一直持续。” 

  希望工程20年的历程昭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对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增大,希望工程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