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两化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夯实“两化融合”的基石,带动信息化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将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开辟更大发展空间。
2008年以来,无论是从传统工业还是先进制造业包括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一些企业,都把与信息化的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上海、山东、广东、吉林、江苏等省区市纷纷将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写入经济发展规划;上海、宁夏、内蒙古等地也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两化”融合试点重点区域……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认为,实施“两化融合”需要达到三大战略目标:一是要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二是要大力发展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形成信息时代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三是要掌握“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只有通过‘两化融合’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发展和形成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
“两化融合”的重点在于装备制造业,难点也在装备制造业,美国即是一个例证。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化最先进的国家,但美国同时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可以说,正是基于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基础,美国才能在信息革命中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周宏仁表示,长期以来,我们把企业信息化放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信息化上。实际上,企业的信息化标准,首先体现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上,其次则是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化,工业软件可以说是“两化”的融合剂。目前,我国工业软件的发展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工业软件是能够使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生产装备,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的核心技术。假如没有工业软件,工业化还可能停留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水平。”周宏仁认为,“发展工业软件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促进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的融合,必须要从政策上鼓励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软件专家共同进行研发。”
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两化融合”的应有之义。“实际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中各行业的问题,促进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认为,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历次危机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知识和技术不能转化成为产品的工艺,很难抵御危机。即使是最传统的产品也存在着同信息产品融合的广阔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鼓励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信息产业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基础,信息技术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各个产业的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夯实“两化融合”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应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满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构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支撑;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平台;加快培育信息人才,走出一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虽然推进“两化融合”任重道远,但我们已经昂首挺胸地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