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农村·县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县域看“三保”⑥ 生态篇(下)
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蒲县薛关镇高产示范田里,土豆喜获丰收,糯玉米即将成熟。               本报记者 刘存瑞 通讯员 辛耀恒摄影报道

  一向“靠煤吃饭”的山西蒲县,近年来,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选择了一条从“地下”转向“地上”,从“靠煤”转向“靠田”,从“黑色”转向“绿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该县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使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近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亲眼看到了绿色田野上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烟叶种植标准化

  山西省蒲县古县乡仁义村种烟大户、32岁的赵海林双手叉腰,站在地垄上,用笑眯眯的眼睛打量着他种植的50亩烟叶,在阳光照射下烟叶如披金装,闪光夺目。他告诉记者:再过几天,这些“黄金叶”就能给他带来约10万元的收入。

  蒲县是山西省烟叶生产重点县之一,烟叶是该县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农民增收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发展烟叶是一项种植面积控制性、计划性很严格的产业。如何推动这一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突出的效益?蒲县县长王国平介绍了他们引导扶持农民种植烟叶的做法:一是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当地政府对烟农实行育苗物资投资、新茬补助、雹灾补助等九大优惠政策,今年已投资和补助了199.1万元。蒲县还对全县烟田进行统一投保,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推动规模种植,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的烟叶生产基地。目前,蒲县现代化烟叶基地已发展到7处1300亩,规模化连片种植3000亩。三是推进烟叶种植标准化。去年以来,蒲县投资476万元,兴建了现代烟烤房80座,使全县自动化烘烤面积达到80%以上。该县还购置现代烟叶移栽机和铺膜机20台,使烟叶示范基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如今,全县烟田全部采用漂浮育苗技术,55%的烟田实行机械起垄铺膜。蒲县还引进新品种,在不同区域进行试种。现在,全县所有现代烟叶示范基地已全部实现100%漂浮育苗、100%测土配方施肥、100%集中连片规模种植、100%实现深耕起垄、100%实现高茎壮苗带药深栽。

  记者了解到,蒲县今年共种植烟叶5040亩,预计可收购烟叶1.6万担,10亩以上的种烟大户发展到141户,烟农亩均收入可达1800元,烟农总收入可望超过900万元。 

漫山遍野核桃树

  走进蒲县乔家湾乡前堡村,记者看到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果实累累。有的树就栽种在已被封闭的小煤窑口,将过去的黑口子变成了绿色美景。前堡村村委会主任范记虎喜不自禁地说着村里种植核桃的发展前景:“我们村种了797亩核桃,长势良好,都已挂果,每棵树保守生产10斤干果,每斤10元,12752棵核桃树产值可达127.52万元,仅核桃一项,全村户均收入过万元没问题!”

  核桃产业是蒲县农村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累计种植核桃5.2万亩,这一产业已逐渐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蒲县县委书记乔建军对记者说,作为产煤大县,我们不得不客观地面对“煤挖完以后怎么办”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经过调研、论证和筛选后,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发展核桃产业”上。“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生态经济,符合蒲县实际,既有绿色生态效应,又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记者了解到,在发展核桃产业中,蒲县明确要求,农业乡镇大力推进、全面开花,产煤乡镇示范带动、注重引领,扭转了农民群众对产煤乡镇土地、气候不适合种植核桃的观念。经过传帮带,使广大农民逐渐掌握了栽植管理、整形修剪、嫁接改良等方面的常规技术。此外,蒲县着力解决了良种培育、科学种植、市场建设等问题,形成了由当地政府投资,林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乡、村具体实施,农户与专业队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为抓好规模种植,蒲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布局规划,连片作业,实行乡镇负责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还安排各村确定1至2名专职护林员,常年保护,严格禁止在核桃基地内放牧。仅在今年,全县产煤乡镇种植核桃就达5000亩,其中乔家湾乡种了1501亩、24022株,成活率在95%以上。

“三种三收”促增收

  蒲县薛关镇乔子滩村高产示范田里,示范户张满俊一镢头下去刨出了一个重达1.8斤的马铃薯,令记者大为惊叹。张满俊喜滋滋地说:“我采用的是‘三种三收’种植模式,先把地膜覆盖在早熟马铃薯上,然后在行间套种糯玉米,等马铃薯和糯玉米收获后,再种大白菜、白萝卜等。一地种三样,一年三熟,一亩地能收入4600元,比单种玉米等一季作物,亩均增收3600元。我今年种了17亩,预计纯收入达6万余元。”

  据了解,“三种三收”模式已成为蒲县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明年将在全县推广。近年来,蒲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根据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时令季节差异,蒲县农业局和各乡镇合理安排、科学搭配,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效益上搞实验、做示范,组织农民朋友现场观看,更新观念,发展生产。为使“三种三收”种植模式在全县得以全覆盖,该县在政策上通过土地流转,支持高产示范户实现规模化经营。在资金上,今年蒲县拿出452万元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农机具购置、良种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在人力上,蒲县吸收水利、农资、农业、科技、农经等部门组成“三种三收”工作队,专门进行全方位服务。该县农资中心主任卢志俊介绍说:“发展‘三种三收’的技术要领很好掌握,好品种用上,有机肥跟上,田间水浇上,是实现‘三种三收’的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