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信综述:围绕本报“废旧家电回收”相关报道,读者纷纷来信表达观点
开辟旧家电“绿色”回收途径

  本报近期刊登了一批关于“废旧家电回收”的相关报道,如8月27日“信息化·市场”版刊登了《废旧家电流向哪里?》一组报道,8月17日“经济数据解读”版刊登了《如何才能提高废旧手机回收率?》一组报道,5月15日“每周经济看点”版刊登了《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生意红火》一组报道,9月1日“企业新闻”版刊登了《拆解企业————消化旧家电 回吐新资源》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北京邮电大学冯永亮来信说,《经济日报》近期刊登了“废旧家电回收”相关报道。文章告诉我们,目前我国每年至少有600万台电视机和200万台电脑进入淘汰期。这些废旧家电产品中,含有铅、镉、汞、聚合溴化联苯乙醚等多种有毒有害材料,处理不当将对人们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并严重污染环境。但也正是在这些废旧家电中,也蕴含着可观的“宝藏”———丰富的可再利用资源,如占电脑重量约90%的铝、钢、铁、塑料等,还有贵重金属金、银、钯等。通过此次“废旧家电回收”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除将盘活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外,也为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制定颁布了本国的《家电回收法》《家电循环利用法》等相关法律,在世界范围内就旧家电的回收以及再利用率先做出了探索,而此次我国更是在多个试点省市大规模推进“废旧家电回收”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程。废旧家电回收大有可为!

  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蔡建德来信说,《经济日报》8月27日用整版篇幅对“废旧家电回收”进行报道,让读者看到废旧家电回收对百姓、企业、社会的好处:百姓得优惠———以旧换新能折价;家电企业生产与销售两旺;国家在促进内需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促进下,我国家电消费出现了新的旺销趋势,真的十分可喜。

  但是,目前旧家电回收过程的处理体系,仍然缺乏健全先进的科技保障,仍然缺少更多知名的废旧家电处理企业,这种情况不利于废旧家电处理的发展。因此,催生出更为科学先进的废旧家电处理产业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我个人认为,可以组建专业的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废旧家电回收企业,以更快全面地促进我国废旧家电的回收进程。同时更大范围地在全国促进家电产业升级换代。

  武汉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樊巍来信说,随着新一轮家电报废潮的到来,“废旧家电如何回收利用”这个百姓关注的老问题再次升温。《经济日报》适时推出了“废旧家电回收”相关报道,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8月27日的报道《以旧换新 废旧家电变身大宝藏》,向我们介绍了试点城市北京和国内外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对于废旧家用电器回收与处置尚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得这一行当处于无序状态。希望通过市场手段,让旧家电有个“绿色”归宿,让家电回收业真正实现产业化。盼望《经济日报》持续推出这方面的宣传报道,引导地方政府重视和落实废旧家电绿色回收、循环利用。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白峰来信说,最近《经济日报》“废旧电器回收”相关报道既介绍了国内外废弃电器回收的新经验和方法,也指出了废弃电器回收中的问题。要做好废旧电器的回收,还需社会各界树立忧患意识,措施到位,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制定出符合我国和企业实际的废弃电器回收措施,进行分类回收分类处理,真正变废为宝,让“以旧换新”发挥主渠道作用。其次,不拘一格,探索多种方式加大废弃电器的回收利用。我国目前回收废弃电器的方法不一,诸如有些电子产品经营商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进行回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湖北武汉通过开设超市回收废弃家电产品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推广。再之,加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宣传也很重要,有利于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旧换新”不但培育了循环经济,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还能有效避免废旧电器对环境的污染,实属一举多得,应形成常态。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工商局姚明明来信说,《经济日报》近日刊登的“废旧家电回收”相关报道,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评论,既展现了我国家电回收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又点出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市场刚刚起步,发展尚未成熟,我个人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处理废旧电器的经验:第一,主要采用物理方式处理废旧电器,这样可以避免二次污染。第二,建立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废旧电器回收处理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顺上下游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链。第三,借鉴欧盟行业回收体系建设原则。包括服务通过竞争性承包的方式进行,承包商数量不应太庞大,应该有效管理和争取成本最优;所有产品的管理都要在环境和工人健康以及安全防护方面坚持高标准;保证处理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行专业化的回收处理,试点探索(提供责任划分、体系运作、目标方面的依据)和可见收费(费用标准透明、新旧产品合并解决、品牌利益均衡)等。  

    (本报记者 杨 颖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