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沼气烧火 沼渣施肥
甘肃玉门生态经济富农家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韩虎 杜海涛

  走进深秋的甘肃玉门农村,犹如打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整洁的水泥村道两旁,风景树、梨果树秋意盎然,花池内鲜花争奇斗艳,秋叶鲜花丛中掩映着一户户农家小院。 

  时近傍晚,下西号乡川北镇村却不见袅袅炊烟。“围锅台转了几十年,没有想到能用上沼气。”村民李宏成家的厨房,干净整洁,不见柴草,热情的女主人一拧沼气灶的开关,火便燃了起来,“不用砍柴、不怕烟熏火燎,现在做饭可方便了。”李宏成说。  “过去村里脏乱差,如今变化可大了。”川北镇村干部李建荣说,畜牧养殖是村里的传统,给村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来污染。2005年,玉门市倡导创建生态文明村,川北镇村从修建沼气池入手,按照每户2460元的工程造价,村上每户补助500元,在酒泉市建设局资助下,67户养畜的村民都建了沼气池,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目前,玉门市已建成沼气池5742座。沼气入户工程的推广应用,改善的不仅是玉门农村的村容村貌,也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的路子。李建荣告诉记者,“养猪—沼气—制种”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打响了川北镇村蔬菜、花卉制种的品牌。目前川北镇村的蔬菜、花卉制种已远近闻名,每年仅制种一项,带给每户农民1万元左右的收入。

  “沼气可以烧火,沼渣用来施肥。”李宏成高兴地说,“有了沼气池,2亩制种西红柿一年能省1000多元的肥料,施沼肥后,产量高,病虫害还少。 ” 

  川北镇村是玉门农村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缩影。果梨园内农家乐、田间地里瓜果香、河滩闲湖休闲游,如今在玉门,生态经济村不断涌现,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模式,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今年,玉门市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比上年增加730元,达到6420元。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