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庆特稿 ⑤
从紧缺到繁荣的跨越
本报记者 黄晓芳

  到菜市场买些新鲜蔬菜,或者到商场挑一件心仪的服装,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实在是一件轻松平常的小事。但在凭票供应的岁月,这些,却是人们生活中需要费心劳神的一件大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商贸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物资紧缺走向商品繁荣;从满足温饱走向消费升级;从本地流通走向世界贸易大国。这些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我国的经济腾飞。

  现在的寒冬季节,北方的人们也可以吃到新鲜蔬菜

  58岁的刘惠珠住在北京市安贞西里,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冬天吃的主要是大白菜。“那会儿的北京,一到秋天,家家户户赶紧要买过冬的大白菜。我们家7口人,至少得买一二百斤。现在可不一样了,买东西方便得很,几乎没有人家再储存那么多大白菜了。”说起今昔变化,她非常感慨。

  年岁大些的人们,很多都会和刘惠珠有相同的感受,72岁的溥筠就是其中之一。坐落在王府井的北京市百货大楼见证了他家生活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百货大楼开始卖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但都得凭票供应。我在那里买的第一个大件是半导体收音机,花了20多元,是我大半个月工资呢。”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日用商品短缺,实行了长达30年的凭票供应制度,从床单、胶鞋、毛巾、手表、自行车等日用品,到粮、油、点心等副食品,全都实行定量供应。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说,60年来我国商贸领域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消费品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277亿元,但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108487.7亿元,增长了390.7倍,年均增长11.3%。

  从基本温饱到越来越多的人开上汽车,增加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方面的开支

  36岁的黄筱春是江西省赣州市的一名银行职员。几天前,她刚在网上给女儿买了一套童书。

  “网上购物真是方便。”她向记者回忆起一段往事,“读小学时,父亲有一次到福建出差,带回来一串青涩的香蕉。那段时间,我们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摸那串香蕉熟了没有。”青涩的香蕉,成了她童年记忆里最好的美味。

  现在,她家里已经有了汽车,在家庭日常开支中,孩子的教育占了相当的比重。

  “计划经济时期只能保证人们的基本需要,属于最基本的温饱型消费。现在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商品市场的繁荣,人们的消费水平自然不断提高。”黄国雄表示。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样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四川省新津县普兴镇袁山社区村委会主任叶玉忠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烂泥路,下雨时,稀泥巴溅一身。”现在,村里修好了公路,他家也买了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添置了摩托车。前不久,还把一辆比亚迪轿车开回了家。  

  “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改善是人们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黄国雄表示。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1978年增长了4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0.6元,比1978年增长了34.6倍。

  此外,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也使得食物消费在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

  中国商品已经走向世界,外国的商品也能在国内轻松买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深有感触地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让更多的国外消费者从中受益。

  从有“中国外贸风向标”之称的广交会上也可见一斑。1957年春季广交会第一次举办时,仅有1200多位境外客商参会,出口成交额只有1700多万美元。但到2008年春季第103届广交会举行时,参会的境外客商超过了19万人,出口成交额达382亿美元。

  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在家门口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也不再是奢侈的梦想。可口可乐、麦当劳快餐成为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商品;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外资超市成为许多消费者选购日用品的地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