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老“三大件”:
流淌在岁月间的幸福梦想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

  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到电视、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再到房子、车子、电脑,“三大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梦想

  65岁的赵开祥家住山东省阳信县,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三件”,他很是感慨。“那时候,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都是奢侈品,我们每买一个大件儿,都要省吃俭用地攒钱。1972年,我月工资52元,一家人攒了3年,才买到我的第一个大件————手表。”说着,赵开祥扬起手腕上有些发黄的表。

  在赵开祥家的角落放着一台老旧的缝纫机。“这是我们1981年花了160元买的蝴蝶牌缝纫机。”老伴李希爱笑着说,“它陪伴我20多年了,主要是给孩子们缝缝补补,有时也帮街坊邻居做点针线活儿,挺方便的。”

  “三大件”中,赵开祥印象最深的还是买自行车的经历。“1982年我得到一张自行车票,甭提多高兴了。我从阳信到青岛买下自行车,大金鹿牌的,130元,然后花了6个多小时骑车回家,当时心里那个美啊,骑多远也不觉得累。” 

  新中国成立初期商品匮乏,大多数日用品短缺。别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三大件”,就是粮食和布料,都是凭票供应。“三大件”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百姓消费需求受到整个社会供给的产品种类、数量的刚性制约。

  家住江苏扬州的田俊今年50岁,他在1984年结婚,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我们结婚那会儿,年轻人在大街上带着大收录机放流行歌曲,特时髦。”田俊的话把我们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我托朋友买了一台16英寸的‘三洋’牌黑白电视机,那时候谁家的客厅能摆上这样一台电视机,可太新潮了!年轻人都喜欢上我家看电视,但晚上9点半以后,所有的频道就都没有节目了。”田俊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庭用品的选择开始向电器化迈进,“三大件”变为黑白电视机、冰箱、单缸洗衣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大件”又变为彩电,冰箱和双缸洗衣机。

  这些大件电器升级换代很快,彩电出现更大的、高清的、液晶的,洗衣机由单缸、双缸到全自动,电冰箱由双门到三门。新奇的高科技“大件儿”日新月异,人们惊奇地谈论着这些眼花缭乱的新变化。“三大件”的升级换代表明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如果一定要归纳出现在的‘三大件’,那房子肯定是最大的一件。”28岁的郭志川去年结婚,在他和爱人100平方米的新房里,客厅挂着液晶电视,厨房里是三门冰箱,其他像空调、笔记本电脑、家庭影院等电器一应俱全。21世纪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各种家电成了家庭必备品,购房、买汽车等大宗消费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什么是现在的“三大件”,反倒成了一个难以界定的话题。

  上图:一对新婚夫妇在位于北京朝阳区双井附近家中晒幸福(2009年摄)。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下图: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能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是件令人羡慕的事。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