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保险:
品种渐多样保障更完善
本报记者 江 帆

  60年来,百姓的保险意识逐步增强,保险种类也开始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完善

  范四亭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工作,是国家一级指挥。他和老伴蒋静宜拥有一份特别的财富,那就是7份中国人寿的保单。

  这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1994年左右,我们家就开始买财产保险了。”蒋静宜介绍说,“当时我们每年拿出500多元给家里的财产上保险,这一买就买到了2000年前后。我们的这7份保单,有2份是给孩子的,其他的几份保单就是我们自己的了,大多数是分红型的银行保险。”

  从财险开始认识保险,范四亭和蒋静宜的经历正是许多人的经历,也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变迁的路径。1980年,停滞了20年的中国保险业全面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营业的最初阶段,主要业务就是企业财产险和再后来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汽车保险。而范四亭和蒋静宜算较早一批与保险结缘的消费者了。

  “财产保险最早进入我们家,也与当时没有更多保险种类可选择有关。我记得进入2000年后,我们才开始陆续在银行选投了一些与理财有关的分红型人寿保险。”范四亭说。

  的确,如范四亭和蒋静宜的感受一样,与普通老百姓接触更密切的寿险和健康医疗保险,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对人寿保险,我们开始不是很能接受。”范四亭说,“不过近几年,随着保险的宣传,我们开始关注人寿保险。接触过很多保险品种,最后选择了中国人寿推出的‘金彩明天’保险。”

  这张中国人寿的“金彩明天”保单,不仅将给范四亭和蒋静宜的两个子女带来长久的保障,而且范四亭和蒋静宜也能享受到这张保单的分红和现金返还。

  6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普通百姓开始营造着自己的保险生活。百姓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种类也开始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完善。

上图:范四亭和蒋静宜家的7份中国人寿保单。

下图:195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保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