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轻工产业不断壮大 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轻工

产品供应全球市场

□ 本报记者 庄光平 胡红军

  编者按 从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到桌椅板凳、家用电器,轻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说,“我国业已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数据显示,全世界80%的小家电、50%的鞋子来源于中国。

  如今,我国轻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方面成效显著。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93898亿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1524倍。

从凭票供应到供应全球

  新中国成立之初,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数消费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

  改革开放初期,义乌的轻工产品仍然紧缺,就连缝衣针、纽扣等简单的日用小商品,都十分紧缺;而现在,义乌的小商品已经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超过50万个集装箱。

  义乌的变迁见证了我国轻工产品,从紧缺到丰富的发展历程。步正发告诉记者,经过60年发展,我国轻工业由解放初期30多个行业发展到目前的19大类45个行业,涵盖了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方面,形成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体系。

  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资料,1978年,轻工消费品中三大件代表之一的手表,每百人占有仅为1.95只;肥皂等洗涤用品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公斤;全国啤酒产量仅为40万吨;牙膏、火柴、电池、灯泡、饭碗等都供应紧张;日用家具、皮鞋等成了很难买到的奢侈品。

  “如今,轻工业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轻工产品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增长。”步正发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原来“三大件”之一的手表已由1962年的76.1万只增长到11919.14万只;成品糖由1949年的19.90万吨增加到1449.49万吨;乳制品年产量由1952年的1.27万吨增长到1810.56万吨……

  与此同时,一批新兴行业涌现,家电、塑料、羽绒制品、健身器具、现代化妆品、装饰、礼品等行业产品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轻工生产和消费大国。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

  60年来,我国众多轻工产品生产,完成了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跨越。

  1949年,我国缝纫机工业主要以普通家用缝纫机的维修、配套及小批量仿制为主,只有3—5家小作坊,当时产量仅4000台。

  “现在我国缝纫机工业完成了从以家用缝纫机为基础到以工业缝制设备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变,产品以高速、电脑控制为主,包括自动裁剪、拉布、缝纫刺绣、熨烫整理等1000种产品。年产各类家用及工业用缝纫机1800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械生产国。”步正发告诉记者。

  不仅缝纫机,60年来,我国众多轻工产品生产,完成了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跨越。以从业人数为例,目前我国轻工业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135.9万,增加到目前的3500多万。其中,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

  60年来,轻工业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应科研机构。“目前轻工行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已基本建立,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成效斐然,科技贡献率提高,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了轻工产业。”步正发说。

  统计显示,依靠科技进步,轻工产品的品种从过去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万种,产品转向多样化和系列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创造出海尔、格力、波司登、茅台等一批名牌产品。目前在有效期内的轻工中国名牌产品663个,占全国34.6%。

  “轻工业发展一直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问题,粗放型增长方式未能根本改变。”步正发坦言。近年来,我国轻工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从技术创新入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造纸业为例,目前造纸业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目前已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主要的造纸国家,达到了50%左右。

  在此基础上,我国也成为全球轻工产品制造基地,一大批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占绝对优势比重。数据显示,我国生产的小家电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

  新时期,我国轻工业正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努力向世界轻工强国跨越。

民营经济

在改革中成长壮大

□ 本报记者 庄光平 胡红军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成长壮大。

  如今,不论是在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部门,还是在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民营经济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的生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已离不开民营经济。

  60年来,从不允许到允许,再到引导、鼓励和支持,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正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家住北京,今年72岁的刘秀群老人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衣难”、“修理难”等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那时候,办喜事做件新衣服都要陪着笑脸去找家里有缝纫机而且会做活儿的人家,因为没有裁缝店。要不,就得到商场买,可又不舍得!”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三大改造完成后,在20多年时间里,公有制经济一枝独秀。数据显示,到1978年,全国只剩下个体工商户15万户,其中大都是修自行车的、修鞋的,在国民经济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宣传教育部部长高庆林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使得民营经济重新得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家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下,渐渐发展壮大。数据显示,到1981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就已经发展到了185万户,从业人员227万人,比1980年的从业人员翻了一番多。

  上世纪90年代后,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正是抓住了当年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了企业发展的飞跃。数据显示,在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私营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6%。

  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乃至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也迅速传导到了国内民营经济领域。不过我国民营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657.42万户,同比增长9%,注册资金11.74万亿元,增长25%,从业人员7904万人,增长9%;个体户2917万户,增长6.41%,资金总额9006亿元,增长22.5%,从业人员5776万人,增长5.1%。

  今年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注册资金仍保持增长势头,个体户增长明显。这表明私营企业并未出现去年底人们普遍担心的大量停产倒闭和员工失业现象。今年前7个月,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6个百分点;全国税收增长了0.6%,国有企业下降12.4%,私营企业税收增长0.2%。“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面前,民营企业多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凸显了其抗冲击的能力和应对不利环境的灵活机制。”高庆林说。

  业内人士坦言,民营经济之所以在危机中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大量民营企业善于“危”中求“变”,积极调整发展思路,重新谋划发展战略,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尽管如此,专家也指出,多数民营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深刻反思、科学认识、及时调整、积极应对。”

  对于未来,高庆林坚信,民营经济未来将更具活力,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

师徒说亲历

从“商品奇缺”到“琳琅满目”

  □ 本报实习生 齐宏明

  改革开放之初,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为“三大件”,需要凭票购买。如今,购物票证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印有中国制造的轻工产品畅销全球。

  北京市百货大楼成立于1955年,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在这个“老店”做了25年家电营业员的李秀敏指着柜台里的一台双开门变温冰箱十分感慨:“我刚进百货大楼工作那时候,卖的是雪花牌单开门冰箱,电冰箱在当时可是奢侈商品,只有少数人买起得,那时我师傅说以后家家都会有电冰箱,我还不相信呢。”

  李秀敏的师傅周凤兰,1955年底,成为北京市百货大楼第一批营业员。在周凤兰家中,她轻轻拂去照片上的灰尘,凝望着自己年轻时在百货大楼门口留下的身影。“百货大楼刚开业时,普通人家里别说家用电器了,连电插座也没几个,一方面东西太少,另一方面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想买也买不起。当时我卖的最多的是手电筒和电池,一节电池卖好几毛,一般家庭除了紧急情况,平时都不舍得用。”周凤兰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70年代,收音机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家庭。那时客厅摆上一台崭新的“上海”牌晶体管收音机,比现在47英寸的液晶电视还要气派。周凤兰老人回忆道:“1979年,评书《岳飞传》风靡全国,收音机也卖得非常快,特别是上海牌和熊猫牌,不少顾客买收音机为的就是听《岳飞传》。”

  那时每天晚饭前后,周凤兰一家人也会坐在收音机旁,捧着饭碗半天不动,每当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下回接着说”的时候,全家都传出一声叹息……

  上世纪80年代初,手表、电风扇等轻工产品大面积进入消费市场,牡丹电视机、小天鹅洗衣机、万家乐热水器都是畅销品。但由于轻工商品供应还不是很充足,百货大楼经常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周凤兰记得有一次商场进了一批录音机,货刚到北京,就有市民在柜台前排起了队。几个小时后就排了上千人,队伍绕了百货大楼三圈,为避免拥挤,商场只有用钢管在柜台周围搭起护栏。

  进入新世纪,百货大楼的商品已是琳琅满目,皮鞋、石英钟、自行车、家用电器等轻工产品早已从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

  如今,李秀敏也不再站在封闭的“三尺柜台”后面接待顾客了,而是作为购物超市的导购角色,帮顾客出谋划策。

  “这几十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师傅工作时是商品奇缺,如今是想买什么就有什么,你看现在热销的洗菜机、灭蚊机、烤箱、加湿器,都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李秀敏如是说。

民企话变迁

从干“个体”到创“名牌”

□ 本报记者 张 玫

  美丽的东海之滨————温州是一个轻工产品的世界。

  截至2008年底,温州已成为34个制造业的“中国之都”、“中国城”或者“中国基地”,创出了165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36个国家免检产品,省级以上品牌拥有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温州奥乐安全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乐平早年在无线电六厂任技术科长时就开始“接私活”。

  那时朱乐平家有个地下室,几平方米。因为怕被邻居听见,他就用棉被把通风口堵上,在下面点着大灯泡干。他至今记忆深刻:夏天,每次干完活,都像从“开水”里爬出来似的浑身大汗淋漓。“温州最早的一批‘个体户’,谁没有这种‘历险’的体验呢?”朱乐平如是反问。

  与朱乐平相比,恒星烟具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华就幸运多了。他出道是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光明正大干的。那年家在农村的他高中毕业,为谋生跟同学合伙,搞起了打火机。

  从最初的二三十家,到后来高峰期的3000多家,陈建华独辟蹊径并站稳了“船头”。1996年,国内企业都做气体打火机,并相互杀价,他“转道”欧洲市场卖棉油打火机,两年后做到了中国第一。

  20多年来,陈建华始终坚持打自己“STAR”的牌子。温州的打火机行业经历了CR法规、欧盟反倾销以及原材料价格由不断上涨到剧烈波动之后,大浪淘沙,现在只剩下100来家。

  此间,陈建华的公司还与美国一家公司打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官司,结果双方和解。“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产业都一样,最后总会集中到几个大企业那里。”陈建华坚信这一点。

  郑秀康,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理事长、康奈集团董事长,做皮鞋时,中国的皮鞋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

  学机械出身的郑秀康,很看重技术标准,对皮革的薄厚、每个部位的钉子、缝线之间的距离等,他都拿卡尺子仔细量。“这样的鞋子穿起来更舒服。我平生做的第一双皮鞋,整整用了40天时间。之后又赶了几双,在国庆节时送到鞋店销售,店老板看后告诉我:别人的鞋子给14元,你的就给16元吧。”郑秀康至今记忆犹新。

  1989年,郑秀康去意大利考察,回来不久就投入120多万元搞技术改造,在温州鞋界引进了第一条机械化流水线。因为质量过硬,1993年康奈获得“中国十大鞋业大王”称号;1996年拿到了温州市第一个“真皮鞋王”桂冠;1999年又获得浙江省第一块“中国驰名商标”金牌。

  截至目前,康奈在全国已拥有2500多个专卖店(柜)。2001年,康奈率先中国制鞋业“走出去”,在法国巴黎开出第一家专卖店,目前已在20个国家设立了200多家专卖店。按照康奈十一五规划,还要在海外开店1000家以上。

  如今,康奈“商务舒适鞋”各项舒适指标都达到国际标准。郑秀康自豪地说:“现在温州华侨探亲不再带‘洋’皮鞋回来,而是要带康奈皮鞋出国了。”如今中国鞋产量已占世界鞋业的一半左右。“康奈的目标很明确: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创世界知名的品牌。”郑秀康信心十足。

  图一:我国已经成为自行车生产和销售大国。图为江西婺源县一家店铺,顾客在车行选购自行车。     王国红摄(中经网供图)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