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辉煌60年·数据见证———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辉煌60年·数据见证———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6版)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失业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充分就业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增强,我国消费品市场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景象。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少生了近4亿人

人口发展成效显著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越,人口优势顺利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20世纪惟一达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并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提早半个世纪实现人口零增长,对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40年左右的人口抚养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8年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480万人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就业问题。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作为优先政策目标之一,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适时调整就业政策,促进了我国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全国就业人员从1949年的18082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77480万人,就业规模扩大了3.28倍;城镇就业增长更为迅速,2008年末,城镇就业人员达30210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8.71倍。

城镇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

城镇就业比例迅速上升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城镇就业比例很低,1949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只有1533万人,仅占全国就业人员的8.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城镇大量失业人员得到安置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就业人员迅速增加,到2008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了39%。

农业就业人员下降43.9%

非农产业就业大幅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十分落后,绝大部分劳动者以务农为生。1952年全国就业人员的83.5%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只占全部就业人员的7.4%和9.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了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迅速增加。2008年,我国全部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0654万人,占39.6%;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1109万人,占27.2%;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5717万人,占33.2%。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43.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9.8和24.1个百分点。

私营个体经济年创就业岗位近450万个

非公经济就业人数迅速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劳动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在50%左右,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公有制,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一度萎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业管理体制和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混合经济单位及私营个体经济单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到200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8年的74.8%。其中,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8733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28.9%。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个体经济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近450万个,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量的60%以上。

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8.5年

就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劳动者普遍处在文盲半文盲状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加之市场竞争就业机制的逐步形成,劳动者为了增强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就业人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我国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8.5年,比1982年的5.8年提高了2.7年。在全部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0.9%,上升到6.7%;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5%上升到12.5%;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6%上升到47.8%。

下岗人员存量2005年底降至61万人

下岗职工再就业成效显著

  2002年,我国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总量一度达到2715万人。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开展再就业工程,着力解决大批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1998年至2005年,全国共有1975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5年底,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存量已由最高峰的650多万人下降到61万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集中下岗对我国城镇就业造成的冲击基本消除。

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3.7万家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双向选择和劳动力流动的需要,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职业介绍机构。目前,所有城市街道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7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全国已经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的“一条龙”服务。截止到2008年,全国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已发展到3.7万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0.7倍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长期以来,不论是城市市场还是农村市场都表现出持续兴旺活跃的运行态势。近几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流通状况,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不断缩小。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8487.7亿元,增长390.7倍,年均增长11.3%,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4.9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2.8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3%和12.9%。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2.5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

全国拥有各类消费品市场61535个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目前,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营业态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已经形成。新的商品市场体系和新的流通格局迅速发展壮大。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商业网点遍及全国。现在,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都能够为顾客提供方便的服务。各类商品市场的空前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2008年底,全国拥有各类消费品市场61535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26902个,农副产品市场26280个,工业消费品市场7042个。  

各种零售业态百花齐放

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商业建立了发达国家商业100多年发展所形成的各种零售业态。除大型百货商店、商品批发市场外,连锁经营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竞争的态势。产销结合、科工贸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相对接、品牌经营等先进营销方式在中国商业领域已经普遍实现。由分布在全国城乡的商品市场组成的商品流通网络,以及餐饮、住宿、各类居民生活服务业和各类新型服务业网点,既为全国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与消费环境。

17家外商销售额占零售100强的22.9%

商业对外开放发展迅速

  2007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与其他生活服务业)新增企业75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外资企业总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9%和5.9%。

  2007年进入中国零售业100强的外资商业企业为17家,占零售100强销售额的22.9%。目前,外资零售商业成为流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技术升级、促进竞争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

图一:日前,山东省滨州劳动部门举办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流动培训班开课,来自城区和农村的30余位学员参加了免费培训。    李荣新摄 (新华社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