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轮子越转越快 生活越过越美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王海洋
  王建国驾驶自己的客车运送乘客。     王海洋摄

  初秋时节,燕山深处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一走进河北省滦平县长山峪镇宋窝铺村,记者便闻到一股浓郁的果香。这是个漂亮的小山村,却有一个土气的名字———宋窝铺,这名字从解放前延续下来,意思是这里的房屋大多是窝铺,换句话说,就是在这里生活的人都很贫穷。宋窝铺村村民王建国对记者说,“从前村里很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的交通太落后。”王建国今年52岁,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致富者,他兴冲冲地跟记者谈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我从小就喜欢车!小时候看着父亲推独轮车,那是一辆车轮和车架都用木头制作的小车,由于木头车轮经不起太多的负压,所以车轮放到了车架的最前边,人们推它时需要把多半重压用麻绳系到肩头上。那时没有太多的路,独轮车也就仅限于在房前屋后活动。父亲有时会推着我转一转,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王建国回忆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王建国家里开了全村惟一的小卖部,有小卖部就得到县城进货。王建国跟随父亲进货才知道,原来从自己家到县城只有30公里的路程,可除了冬季可走河谷冰面以外,春、夏、秋季都得翻山越岭,一个来回就是一整天。在县城,他看到了汽车和自行车,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就是他这个农村孩子最大的梦想。

  没想到,几年后这个梦想就实现了,王建国家里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可这辆自行车却是看得多,用得少。村里没有公路,自行车只有在冬季河面全部封冻后才能在冰面上骑行,遇到翻梁跨沟的地方,就由人骑车变成了车骑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山村面貌仿佛一下变了样,乡村道路很快由羊肠小道变成了沙石公路,王建国也在1982年买了一辆半新的大型拖拉机来翻地和跑运输。“有了第一辆机动车,我好几次都是从梦里笑醒的!”王建国笑着说,“到1992年我们的乡村公路升级成了柏油路,我的车辆梦也开始升级了,我在村里买了第一辆中巴,跑起了从乡村到县城的客运班车!到了去年,由于京承高速的建设,我们村到县城的道路再次升级成高速公路的引线,双向4车道带隔离带的柏油路别提多气派,这可比普通高速路还宽呢!”

  交通条件改善了,宋窝铺村与城市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山里的蔬菜、水果早上采摘,中午就能摆上城里人的餐桌,村里的群众很快都致富了。这时候,王建国的心思又活动了,“我想有这么好的路哪能没好车?于是,花了近10万元钱买了一辆奇瑞小轿车,我就是想实现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轿车梦!”

  如今,王建国是一辆中巴跑客运,一辆重卡跑货运,一辆轿车谈生意,每年经营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有了这几十个车轮子的支撑,他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心,翻盖起了5间大瓦房,房屋的设计装修和城里楼房没两样。这真是应了“车轮子越转越快,生活越过越美”的梦想。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