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喜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祖国,我们为你骄傲
路通收入增 农家喜事多
□ 本报记者 万建民
  群山环绕的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岭头村,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琼 辉摄

  一条路和沿着这条路进进出出的人们,见证了一个山村的巨变———

  “现在的幸福生活,原来连想都没敢想过。”62岁的万伟庆说。

  这位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岭头村的村民,已经在宁波市扎下根来————在宁波工作的儿子,前不久在自己家附近买了一套老年公寓,请老两口过来住。

  老万闲不住,让儿子帮着找了一份修剪花草的工作。老万说,在城里有活干,有房住,还能跟儿子在一起,日子就满足了。

  至于老家,老万也经常回去看看,“现在路方便了。”他说,儿子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回去了。

  这条路,曾经让老万感慨万千。梁弄镇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司令部所在地,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很长一段时间,从村里到镇上,只有崎岖的山路;从镇上到市里,只有一条不好走的公路,要经过一个叫“高地岭”的地方,坡陡弯大,冬天一积雪,车就没法走。

路通了

山里的人走出大山

  “路不好走,人的眼界就闭塞,要想致富也没有路子。”老万说,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集资修了一条到镇上的拖拉机路,连通了外面的世界。那时村里人对下一代的希望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沿着这条路走出大山。

  那时走出大山的“路”并不多,上学是重要的一条。万伟庆的儿子就是通过上大学扎根到城市的。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出了第一批大学生。而现在,这个总人口2000来人的山村,已经走出了上百个大学生。很多老人,就和万伟庆一样,跟着上大学到城里工作的孩子,完成了“城市化”的过程。

  而更多的人,则在年轻时就沿着这条路走向城市,或在城里打工,或自己经营点小生意。山里的那个家,已经变成了只是逢年过节回去热闹的“窝”。留下来在村里发展的,是极少数,42岁的万典江是其中的一个。

  “出去的人多了,我们留在村里,发展的机会也变得多了。”万典江说,利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他开办了一个养殖场,鸡鸭全部放养,拿到市场上能卖个高价。

  原来家家户户都在村里住,房前屋后的空地都被开垦来种菜,大规模养殖没有条件。

  “现在交通方便,一天两趟公交车从家门前过,在村里搞养殖,离市场也很近。”万典江说。通往镇上的路已经修成了四级公路,一头连着农家特产的产地,一头延伸到广阔的市场。“逢年过节的时候,上门来我家买鸡都得排队。”万典江说,这都得归功于路的畅通。

路通了

走出去的人回来了

  路通了,留在村里的人发展好了,走出大山的人,又沿着这条路走了回来。

  39岁的万建标早年外出打工,学了厨艺,自己在城里开起了大排档,慢慢扩大规模成饭店,再经营起宾馆,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小有名气。前两年,他回到村里承包了村集体的一片樱桃园,搞起了农家乐。

  “五一假期樱桃熟的时候,好几公里路边都停满了轿车,交警都到村里来疏导交通,这样的场面村里人原来还真没见过。”万建标说,那几天樱桃园30块钱一张的门票每天能卖好几万元,农家乐每天的收入也有好几万,生意非常火爆。

  不过,樱桃园一年只有20来天的经营旺季,平时,万建标就请人在园里搞养殖,专供自己的酒店。“现在人们对农家乐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樱桃园地方太小,我在村里另外找了一块地,专门做农家乐。”万建标说,如果没有这条路,他也不敢到这山上来做农家乐,但现在交通这么方便,他完全有信心把城里酒店的客源吸引到村里来,“村子里一年四季有竹笋、野菜,满山放养的土鸡,营养丰富的土鸡蛋,各种无污染的新鲜蔬菜,对城里人来说都很有吸引力。”

  一条路,村里的人们沿着它进进出出,不知不觉之间,城和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村民和市民的生活拉近了。这条路,见证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的巨变。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