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探索
——湖北老河口市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见闻
图/本报记者 李树贵 文/襄 萱

  通畅整洁的乡村道路,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收入可观的庭院经济,文明热情的新型农民……湖北省老河口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切实做到“四个不”: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命令、不增加村组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奖励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拿出一点、农民自筹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并落实了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从抓清洁家庭、清洁庭院、清洁村庄、绿化家园入手,通过集中整治村容村貌这一突破口,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明养成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环境整治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老河口市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制订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战略目标,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以百里生态文明走廊创建为载体,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攻坚战。全市生态文明走廊建设里程达到179公里,13个集镇、98个村庄,3万多农户从中受益。老河口市以村庄和集镇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五清五化”工程,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

  ————设施建设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老河口市实施“村村通”工程,修建通村公路79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村村村通;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多口,使农民用上清洁能源;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使7.6万多农民用上安全水;实施供排水工程,把城市自来水管网向城郊农村延伸,使城郊7个村1.5万农民用上自来水。

  ————庭院经济让农民增收。老河口市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小菜园、小果园等经济高效作物和养猪、养兔、养禽等养殖业,实现了环境整治与农民增收双赢。

  老河口市探索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引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湖北省的高度重视,8月中旬专门在这里召开了经验交流会。与会者认为老河口的实践与经验,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图一:老河口市方营村村民在村里新铺就的通畅整洁的马路上散步,清洁、规整、树绿花红的家园让村民们倍感自豪。近年来,老河口市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通过集中整治村容村貌这一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形成了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

  图二:朱楼村84岁的村民朱旭(左)、83岁的村民刘凤英(右),见证了该村数十年的变化:现在喝的自来水,走的水泥路,晚上还有路灯……我们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图三:方营村的卫生保洁员们正在清运垃圾。老河口市每年划拨12万元,为每村配备了保洁员,实现了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污水归池,让农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图四:王营村互助联合体正在装饰庭院。老河口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投入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受益的主体。

  图五:农闲时,方营村妇女们组织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老河口市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帮扶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培养出一大批科技致富女能手。

  图六:李楼村村民李丽萍在自家卫生间里给孩子洗澡。老河口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实施“改厕”工程,1万多户村民家的旱厕被改造成了明亮、干净、整洁的卫生间。

  图七:家在山东东营市的刘倩,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老河口市李楼办事处工作,她说:“我之所以选择来老河口投身新农村建设,看重的就是这里务实的工作环境,深厚的发展潜力。”

  图八: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让方营村、朱楼村农民增产增收。老河口市紧紧依托优质小麦、水稻、油菜、水果、花椒、蔬菜、红薯、玉米等8大种植业板块基地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致富。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