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李诗佳 熊争艳 廖雷) 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世界目光聚焦美国纽约。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在联合国的讲坛上,全面阐述构建和谐世界的最新主张。
然而,60年前的今天,在共和国的年轻生命即将诞生前夕,面临的却是冷战铸成的国家间壁垒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封锁……中国以创始会员国的身份重返联合国还在22年之后。
从“一边倒”到“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不断调整外交战略,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巨变中,中国外交始终坚定奉行这样的信念:独立自主,和平发展。
调整和适应
————中国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公认的独立力量
“苏联和中国永久是兄弟,这两大民族永远团结……”这首传唱至今的《北京—莫斯科》,是一位苏联飞行员60年前为迎接新中国领袖毛泽东访苏创作的。
1949年年底,新中国领袖毛泽东首次出访的目的地就是莫斯科。与他同时抵达的还有两车皮礼物————一车江西蜜橘和一车山东大葱。
这是当时中苏特殊兄弟关系的生动写照,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格局的具体体现。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毛泽东为巩固新生政权、争取有利国际环境而提出的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新中国不仅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建交,还与埃及等民族独立国家,及瑞典、挪威等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从起步之时起,中国就主动提出自己对国际关系的主张。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正式提出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次年的亚非会议上,这一原则得到与会各国广泛认可。
中国开始以崭新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1954年,中国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一道,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政府间多边国际外交会议。
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从而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有22个亚非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并迎来一个建交高潮,到196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50个。
时间进入70年代,世界冷战正酣,国际关系进一步分化组合。这期间影响国际格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中美从敌对到缓和乃至最终建交。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历史学家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签署《上海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正式启动。
在尼克松访华的带动下,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先是中英关系由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而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还与荷兰、希腊、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建交。1972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4年4月,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出席联大特别会议,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很大程度上团结了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热烈支持。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格局经历了“一边倒”、“反两霸”和“一条线”三阶段。中国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在美苏对立的两极世界中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公认的独立力量。
开放与合作
————以合作为基础的新思维应对过时的冷战思维
1979年2月,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当他在休斯敦的小镇竞技场欣然接受一名女骑手送上来的一顶牛仔帽,并向观众挥舞致意时,中国向世界亮出了自己的新形象———开放、合作。
事实上,此前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已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规划蓝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改革是对内而言,开放是说要和国际接轨,对外开放。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前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成绪大使回顾道。
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外交也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改变了“一条线”战略。以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12大为标志,中国外交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战略调整。
中国外交以大国关系为突破口,先后同美国和苏联建交或实现关系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0年后,戈尔巴乔夫访华,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大国关系的改善,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中国成功度过国际体系转型冲击的危机,巩固了国家稳定和安全,赢得了发展机遇。
“在我担任外长10年期间,中国外交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钱其琛在其回忆录《外交十记》中感慨地写道。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在继续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同时,中国更积极地在多边舞台广交“新朋友”,不仅融入国际社会,而且在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在90年代,中国沉着应对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形势,提出以合作为基础的新思维应对过时的冷战思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洁勉说。
亚太经合作组织、“上海5国”、亚欧会议、“入关”、中国—东盟自贸区……一个个新鲜词汇不断跃入中国百姓的视野。在多边舞台上,中国以活跃的姿态展现自己的开放与合作。
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力挽狂澜的表现,更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车无辕不行,人无信则不立。”世纪之交,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崭新形象迈向新千年。
互动和促和
————提出中国对世界发展前途的构想和主张
“老师们犯了大错。”到访亚洲的任何人都会意识到,西方在金融和经济方面已经名声扫地,而中国正声名鹊起。————《金融时报》这样评价中国一年来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
新世纪一开始,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中美关系从“竞争者”到“利益攸关方”,中日从“破冰”、“融冰”、“迎春”到“暖春”,中欧关系“处在历史上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时期”,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最长陆地边界————中俄边界走向全部确定。
中国这个世界上邻国最多的东方大国真正实现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已经与其14个邻邦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已有90%以上得到划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将全面建成。
中国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对非8项承诺正在落实。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中国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务实合作不断推进。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融入世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化解危机,派出了中东、苏丹、朝鲜半岛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特使,设置边界与海洋事务司、领事保护中心,直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经济外交、公共外交、民间交往等领域外交的内涵不断延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说:“中国外交已经由小外交走向大外交,由小合作走向大合作,由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尝试着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提出具有深厚中国文化背景的理念、观念和发展模式。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杨洁勉说:“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阐明了中国对世界发展前途的构想和主张,为国际规范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回首60年来,与中国的建交国从18个发展到171个。中国共参加了130个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1.27万多人次。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外交决策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民意,把握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坚持长远的国家利益,使中国总能抓住时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外交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周启朋说。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而中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中国领导人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并未雨绸缪,为未来的中国形象勾画出蓝图————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