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化产业调研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影:流金岁月永难忘 改革续写新辉煌
本报记者 佘 颖 李 亮
长影世纪城主题公园
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宫拍摄现场。
  长影农村题材新片《斗牛》于9月11日起在全国院线同步上映。这部影片是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运作一年来取得的成果之一,不仅入选庆祝新中国6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前不久还入围威尼斯电影节。
  《上甘岭》、《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平原游击队》,长影拍摄的这些经典老电影,是几代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成立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第一部科教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几乎我国各个片种的第一部作品,均出自长影。长影的厂标———工农兵金质塑像,在无数中国观众心目中成为一个难以忘怀的时代标记;“我是看着长影的影片长大的”,不约而同的一句话道出亿万中国人美好的记忆。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曾经辉煌的长影因为体制机制的不适应一度陷入发展困境。1998年伊始,长影展开一场改革攻坚战。大刀阔斧的改制、连年盈利的收益、比老长影厂大10倍的“一厂三区”……改革使长影摆脱困境,轻装上阵,改革使长影主业复苏,产业发展。

  作为我国电影界首个进行转企改制并且改得最为彻底的探索者,长影的改革是一次艰难的改革,同时也注定是一个有重要标本意义的改革。梳理和展现这一改革过程,对长影自身,对我国电影产业,对正在向纵深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都是很有意义的。

从昔日的辉煌到步履维艰

  “改革是长影的必由之路”,成为1997年冬天走马上任的长影新领导班子的共识。

  在所有长影人和老一辈电影观众心目中,长影永远值得怀念。在红旗街长影老厂区主楼一楼走廊里,随处可见声名震烁中国百年电影史的演员的照片,于蓝、田华、陈强、葛存壮、郭振清、李默然等众多知名电影人,星光闪耀。从《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白毛女》、《上甘岭》到《人到中年》、《甲午风云》等,大批经典电影引起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

  1979年,常彦执导的影片《保密局的枪声》夺得全国票房冠军,上座率达6亿人次————这是个至今难以超越的数字。

  可以说,在新中国的电影艺术道路上,长影必然是其中一页最华丽的篇章。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长影形势直转而下。尤其在1993年,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国产故事片,各制片厂必须自负盈亏,自己推销影片。再加上电视逐渐普及,小屏幕代替了大银幕,许多电影院相继改成了歌舞厅。长影的日子一天天艰难起来。

  从1991年开始,长影以年均500万元亏损的态势连续6年下滑,累计到1997年,已亏损达3000万元,拍摄数量也从最高峰时期的年产35部,滑落到四五部。

  对于长影那段困难日子,直到今天,刘丽娟依然记忆犹新。

  1997年11月,新任厂长和副厂长的赵国光和刘丽娟到长影报到。没想到,走马上任的第一天,长影就给他们来了一个“下马威”。还没进大门口,几位老员工就将赵国光和刘丽娟团团围住,说家里的暖气太冷,听说新领导今天上任,就急着赶来了。

  赵国光赶紧到财务查账,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偌大的长影厂,账面上只有不足3万元现金,欠账倒是有3000多万元,而且眼看冬天到了,900多万元的取暖费还没有着落。

  “来之前就知道长影困难,但没想到这么困难。”刘丽娟回忆说,“更要命的是,发工资的时间也到了。”

  刘丽娟刚刚来到长影就忙着跑银行,好不容易弄来600万元贷款。“这600万元让长影新班子渡过了上任的第一个难关。”刘丽娟至今仍感叹这救命的600万元钱,“一部分用于发放工资,一部分支付了烧暖气的煤的订金,稳定了人心,更重要的是,为新班子争取了时间,来思考长影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有人认为,长影衰退的真实原因在于不了解市场,缺乏市场观念。

  有人将长影的病症归结为“非典型”国企病———长影厂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徘徊,一些老国有企业包袱重、担子沉、冗员庞大、观念陈旧等“常见病”长影都有。

  有人提出,在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审美出现多元化趋势时,从炮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以革命战争、农村、历史题材见长的长影没有找准适应社会变革的艺

术发展路子。

  总而言之,长影需要改革,需要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改革是长影的必由之路”,成为1997年冬天走马上任的长影新领导班子的共识。

  谈到改革前长影的困境,赵国光特意讲述了一个小经历,这一经历给了他巨大的改革力量。

  等待上任期间,赵国光先到长影转了一圈。长影著名的小白楼,曾经有多位著名的剧作家、演员、导演在这里居住,当时已是人去楼空,荒草丛生。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工作人员询问原由,这位工作人员却对赵国光说,这都是为了拍片子故意留的。

  “其实,我知道这里早就没人管,但他不愿意让外人知道长影的衰败。”赵国光说。

  这个细节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照进赵国光的心里,使他意识到长影人对电影厂深深的爱。只要有爱,长影的希望就在。赵国光坚信,长影一定能走出困境!

  1998年春节,长影厂主楼门口挂出春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上任后的第一个春节,通过这副对联,长影新领导班子向全体长影人展示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体制改革医治积年痼疾  

  国企改革,改到难处是人事。长影的人事制度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1998年,长影在我国电影界率先进行体制改革。

  当年7月,长影彻底打破了旧有的体制,组建了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由事业向企业的转变。集团在全国率先实施“出资人制度”,对旗下各部门进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革,设立了16家下属子公司,使原来的总厂和各车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变为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

  刘丽娟曾将长影的改革形容为“针尖上跳舞,扁担上睡觉”。最锐利的那个针尖,最狭窄的那条扁担,当数人事改革。

  国企改革,改到难处是人事。长影人事制度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长影有2800多名职工,离退休老干部1500多人,在岗职工1300多人。刘丽娟记得,长影当时每天只报销1万元医药费总额,按排号顺序,先到先报,结果每天走廊里都是排队报销的人。一年下来,长影要报销医药费500多万元,其中离退休干部占了80%。

  长影首先对职工进行“放飞”的尝试。1998年,长影按要求组建了再就业服务站,3年之内保留待遇,发放基本工资。当时有80多人选择下岗。但3年期满,当初下岗的人又把发的钱交回厂里,选择回到厂里。

  为了更好地保证职工利益,顺利推进改革,长影把职工分成4类,区别对待。 离退休的,“保”起来;55岁以上,或者工龄满30年,但又没有到退休年龄的,适度地保;第三类,集团和下属企业拿出300个岗

位,有700多人竞争上岗,3年一签;第四类,则是未能竞争上岗的人,解除合同,给予一定补偿。

  长影职工代表大会最后以90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了人员分流方案。

  1979年就来到长影的高润虹,就属于给予补偿解除劳动关系的。厂里给了高润虹10天时间,供她做出选择。“不是钱的问题,我想的是如果走了,跟长影就没有关系了,感情上接受不了。”高润虹犹豫不决,直到最后时刻,她才去办理了手续。

  “虽然离开了,但长影并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现在,高润虹很感激长影一直以来对她的帮助。她的第一部片子《二亮浪漫曲》就来自赵国光的推荐,她的摄制组是长影的,她的导演是长影的,她制作的电视剧也是长影帮着推销的。

  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异常困难。“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国家和吉林省、长春市的大力支持,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刘丽娟说。

  1998年,吉林省委主要领导一连3次到长影开座谈会,当场拍板长影全员参加社会保险;给长影在电视台开设一个电影频道;3年内税费全免;给予长影3年3000万元的贴息贷款。 

  2001年长影的改革措施引起部分职工不满,又是吉林省政府的一纸批示“长影的改革要坚定不移,一步也不能退缩”给赵国光和刘丽娟吃了定心丸,放心大胆地继续推进改革。

  2003年,长影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也被省里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扶持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为长影深化改革提供了新动力。从国家到地方改革配套政策不断推出,长影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那年,由吉林省政府出资为长影退休员工补交社保;长影修建世纪城没有土地,吉林省政府以优惠价格出让了100公顷土地给长影;为制定长影人员分流的方案,当时的吉林省委副书记全哲洙亲自主持座谈会多达20多次……

  改革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长影的领导层也曾受到部分职工的责难,也曾遭遇一定程度的波折。如今,改革的阵痛随着长影的发展已经平息,“雷区”已被成功跨越。

多轮驱动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从单一的电影业务,到世纪城、洗印厂、电影频道三足鼎立,长影大电影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长春市郊的净月潭畔,有一片童话般的建筑,黄色的城堡、玻璃的山峰,像老鹰一样的山头,3D巨幕,4D特效,激光悬浮、动感球幕、立体水幕等多种特效电影,引得游客惊笑连连。这里就是长影世纪城。

  如今,看着人流不息的长影世纪城,谁能想到当年这个电影乐园的来之不易。

  从到长影的第一天起,“缺钱”这个阴影就一直笼罩在刘丽娟周围,挥之不去,分管经营的她下决心要为长影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并不景气,再加上缺乏资金,单靠拍电影长影根本无法走出困境。长影新班子认识到,长影要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子,就要以长影的品牌优势为依托,立足主业,“双轮驱动”,拓展产业链。

  作为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建电影主题公园的构想开始成型。当时的长影,没有钱,没有土地,建电影主题公园困难重重。但他们的规划打动了社会各界,得到了来自多方的支持。

  没有土地,在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政府部门以优惠价格出让了100公顷土地给长影,用作建设用地;没有钱,长影拿出老厂区20公顷土地,交给长春市国土局,解决了3亿元资金,又以长影世纪城未来的门票收入贷了3亿元,政府还给贴息。这样,建设世纪城的6亿元资金到位了。

  2003年4月,长影世纪城正式开工。在不影响功能和质量的情况下,长影人精打细算,能省则省,还施行“阳光工程”,主动邀检察院对55个项目全程监督。

  两年后,长影世纪城正式开园,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建设过多个主题乐园的深圳华侨城董事长任克雷参观世纪城后说,“真没想到,世纪城建设得这么快,成本这么低,质量这么好。”

  现在,世纪城已经成为集团稳定的收入支柱,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000万元,净利润2000多万元。“世纪城是长影第一次根据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的成果,是长影第二次创业的标志。”刘丽娟说。

  同时,长影内部的改革也加紧进行。长影下设洗印、照明、道具等多个分厂,名为分厂,实质上就是车间。拿洗印厂来说,只给长影洗片,长影不拍片,他们也就无片可洗。2003年时,洗印厂只洗了3个拷贝,胶片180万米,整体亏损120多万元。170多名员工,每周只上两天班,一年的活基本上一个月就能干完了。

  长影逼着这些分厂寻找出路。洗印厂土地置换得了700多万元钱,这笔钱如何处理?长影给洗印厂厂长万立群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用于洗印厂的搬迁,3年之内,长影不再给洗印厂一分钱,自负盈亏;如果不搬迁,那么洗印厂就此破产解体,这笔钱就作为职工的遣散费。

  搬还是不搬?万立群权衡良久:不搬,职工就此解散,心理上接受不了;搬,可搬迁完成之后,又拿什么养活这些职工?左思右想,万立群还是决定搬迁,带领员工闯一闯市场。

  “思想一解放,迸发出的力量超乎想象。”万立群自己都很难想象当初的干劲。长影给洗印厂5天时间搬迁,这5天里,万立群带领员工搬了1万多平方米的设备,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晚上12点,为了尽量节省今后的装修开支,他连地下的电缆、地上的磁砖都撬起来带走了。

  形式上的分离只是小坎坷,开拓市场才是大难题。中影、峨影、上影等各大制片厂生产的片子都在人家自己的厂里洗印,不会外流。万立群只能在一些没有洗印能力的小型制片厂身上打主意,“但这个量实在太小了,一年也就几部。”

  这时,国家的一项政策让他看到

了希望。2002年,院线制建设开始。这项政策打破了过去国家统购统销的影片发行模式,各种社会资本都进入影片制作、发行渠道,电影洗印的市场一下子放大了。

  凭借良好的信誉和能吃苦的精神,长影洗印厂在市场上打开了局面。2005年,洗印厂上缴500多万元利润。现在,洗印厂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合作伙伴,洗印拷贝量居全国第一,去年上缴利润达1200万元。仅今年,就先后洗印了《玩命快递3》、《拉贝日记》、《金钱帝国》、《窃听风云》等大片,成为集团的又一大产业支柱。

  长影的第三大支柱是长影电影频道。这个2004年成立的频道,一开始就采用了纯企业的运作方式,从频道总监到一般员工,全都公开招聘。2006年,李丽娜被聘为频道总监。作为一个外来的人,她没有感觉到陌生,“长影挪房间给我们当演播室,拨出200多万元给我们添置设备。”

  现在长影频道已经覆盖了吉林省98%的区域,实现24小时播出,而整个频道只有不到60人。频道年收入也从成立时的1000多万元,跃升为去年的2000多万元,上缴利润800多万元。

  从单一的电影业务,到世纪城、洗印厂、电影频道三足鼎立,长影大电影产业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包括长影洗印厂在内的16家子公司,全部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乘势而上

实现大发展 

  “长影曾经辉煌、有过困难,现在渡过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正迎来美好的明天。”

  “作为一家电影制片厂,拍电影是长影的主业。”如今已经成为集团董事长的刘丽娟说。近年来,长影不仅拍摄了《任长霞》、《小巷总理》等主旋律影片,还拍摄了商业片《导火线》,市场反应良好。

  “农村题材电影是我们的传统优势,这个市场绝对有需求。”刘丽娟说。

  去年,在中宣部、广电总局、财政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影设立了国家级的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并配套了1亿元的农村电影发展基金。

  在拍电影上,长影提出了“三多两控一精”的运作机制。“三多”,即多吸引人员参与、多渠道征集剧本和人才、多元化融资;两控,即制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一精,即多出精品影片。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长影在全国西北、西南、华东等6大区域建立起创作联络站,各地的作协主席、副主席主动担任站长,目前已征集到剧本950多个,初选出300多个,又从中优选出数十个剧本投入拍摄。

  这些剧本采取了制片人制度,面向全国选拔制片人,许多老长影职工也参与进来。长影制片主任王海峰获得了拍摄影片《阿K诗篇》、《翻过那座山》的机会,“这是长影全额投资的头两部影片,长影提供剧本,由我自己组织剧组,到期必须交回一部质量合格的片子。”王海峰很珍惜这个机会,在内部测评中,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A级评价。按规定,王海峰将获得长影奖励的两年工资,每月1500元;如果是B级,则获得一年工资;C级的则是不合格,要承担影片拍摄失败的责任。如果拍摄的影片获奖,还将获得最高100万元的追加投资。

  “这种模式让艺术生产力得到解放,1995年长影拍摄影片只有区区5部,去年则达到24部,而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60部。”刘丽娟说。

  如今长影广大干部职工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这边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长影世纪城二期工程,那边还在谋划让世纪城走进海南,老厂区也将改造为博物馆,修旧如旧,陈列长影的历史。更令人憧憬的是,长影正积极筹备上市。他们还在筹划成立影视文化产业基金,扶持一些有潜力的影片和电影人。

  “长影曾经辉煌、有过困难,现在渡过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正迎来美好的明天。”刘丽娟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让我感觉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来了。改革为长影注入了活力,一定要乘势而上,实现大发展!”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