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王俊先,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市一个农民家庭。改革开放后,他从一个摆摊的小商贩成长为一家知名服装品牌总代理,亲眼见证了服装专业市场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我今天事业的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开始自裁自剪做童装,然后在街边摆摊销售。那时一天能挣30元,就觉得收入真不少。
随着“流动商贩”越来越多,1983年,即墨有关部门投资50万元,在护城河边平整出一片空地,建起一个小服装批发市场,我和其他60名商贩成为即墨首批个体服装经营户。
到了1987年,政府又投资165万元,建起一个占地3.2万平方米的新市场。看到大伙儿都在经营中高档服装,我也从浙江、上海进货,开始批发零售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牛仔服。到上世纪90年代初,大儿子结婚,我在城里盖起了新房子,还买了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
1990年后,即墨市政府首次将服装、商贸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建设胶东最大商品集散中心。1994年,我同来自江苏、浙江、辽宁等地的3000多家经营户一起,搬进了一座总投资1亿元、6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服装城。我拿出5万元积蓄,买了5个总面积50平方米的门市房,成为广州一个牛仔品牌的山东地区总代理。到1999年小儿子结婚时,我不仅开上了奥迪轿车,还在即墨城里买了一栋170平方米的3层楼住房。
转眼到了2007年,即墨市投资6.7亿元建起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服装市场。我和儿子商量后,投资160多万元,买下了一个总面积300平方米的3层楼门市房,一楼是展厅,二楼是仓库,三楼是办公区。在这个年交易额100亿元的大市场里,我们将货物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今天,即墨服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服装专业市场。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家商户设置的7000多个商铺,直接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每天车水马龙,生意十分红火。在这里,更多的人像我一样,靠市场增收致富,过上了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宁友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