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科技经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措施之三:生态移民
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过去我们在山上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我们搬迁至移民新村后,经过培训和科技指导,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养羊、养牛,收入增加了,生活越来越好。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乡果洛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衣布周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寒地区大棚菜种植科技示范园的大棚里,记者看到,粗壮的油菜正在收获,大棚外,结实的圆白菜长势喜人。

  “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是一个大问题。”果洛藏族自治州科技局局长孙雪青说,“我们组织了大量的科技培训,教牧民们掌握技术,增加收入。建这个示范园的目的就是:一、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二、进行科技培训,三、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

  高寒草甸地区本来不适宜蔬菜生长,但是“大棚”给了人们一条新思路。目前,示范园里已经有6个大棚,种植成功了油菜、萝卜、茄子、圆白菜、莴笋等蔬菜。“油菜两个月就可以收获;圆白菜亩产8000斤。”科技特派员王辉军说。

  孙雪青说:“过去这里吃的蔬菜全部都是从西宁运来的,以后大棚菜种植推广开了,不仅能解决这里的吃菜问题,生态移民的收入问题也可以得到一定解决。”

  而在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果洛移民新村,针对搬迁牧民熟悉畜牧养殖的特点,县里广泛组织了牲畜养殖、牧草种植等技能培训。

  他们首先和海南州贵南牧场联系协调,组织移民群众到集约化畜牧业生产模式示范推广点过马营镇牛羊育肥基地进行免费的牛羊育肥技术培训,使以前一直从事散养、放养畜牧业的牧民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舍饲牛羊。培训完成后,本着“本金归公、收益归己”的原则,村里又购买了800只绵羊,分配给16户示范户进行绵羊育肥试点,结果每只羊的净收入达到50元,16户中有14户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过去采取散养、放养的方式,一般需要3—4年时间,牲畜才能长成出栏,不仅饲养周期长,草地压力也大。现在采取舍饲育肥的方式,牲畜一年即可出栏,并达到两岁的产肉标准。”牛羊育肥协会会长李善龙说。

  “我们的思路是,从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玛多减畜禁牧地区购买绵羊,在新村集中育肥,反季节上市,增加群众收入。”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说,“希望通过努力把移民新村发展成为绵羊育肥、奶牛养殖的专业村。”

  同时,结合移民新村实际,村里成立了黄河源生态移民劳动服务公司,学习探索新的经营机制,以“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从事绵羊育肥、奶牛养殖、饲草料加工等业务,努力为群众增收创造条件。同时组织全村进行暖棚蔬菜和庭院蔬菜、燕麦种植,不但满足了自身的部分生活需求,而且通过出售增加了收入。

  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三江源地区已经建成35个生态移民社区,近6万生态移民搬迁入住。各移民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优质草(树)种培育、畜禽新品种选育和改良等产业化应用及农牧民卫生保健技术于一体的技术模式实践。生态移民工程正在走上“人口集聚————城镇扩张————发展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