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动对接产业 共同促进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光电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殷陆君 通讯员 郭 伟
  厦门火炬高新区是我国第一个光电产业集群。图为光电企业三安电子正在加快生产,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               本报记者 殷陆君摄

  8月23日,全国首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在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正式揭牌。

  根据规划,这个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主要任务是建设海峡西岸区域研发中心,打造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研发中心、构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支撑平台、构筑两岸研发机构集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成为率先突破制约两岸科技合作交流体制机制障碍的先行先试基地,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经济全面对接的前沿平台;至2015年,引进、孵化台资企业、台湾学者创业企业500家,新增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吸引台湾企业或高校院所来厦设立研发机构50家,吸纳或建立10家台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入台湾人才培训机构10家、创新团队100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包括光电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这让长期工作在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第一线的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非常振奋。他表示,现在厦门要做的就是把产业配套和服务工作做得更完善,吸引更多台湾光电企业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

  从“承接”到“对接”,积极发展光电产业

  台湾光电产业发展较快,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具有承接台湾光电产业转移的优势。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发展光电产业方面形成独特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服务优势,具有强有力的产业发展支撑。在台湾光电产业发展过程中,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经完成从最初的被动“承接”到如今主动“对接”的转变。一是主动走出去,引导台湾光电龙头企业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形成“吸附”效应,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二是建立与台湾光电产业对接交流的信息平台,如参加“台湾光电周”、成立产业联盟、创新技术联盟等;三是加强与台湾科研机构、院校的交流合作,建设技术与创新公共平台,将台湾产业科技优势及市场经营经验充分运用于科技园区建设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改造,提升火炬高新区光电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厦门光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是高新区内的一家成长性企业。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新兴的中小科技企业就是要学会“靠大做大”,而作为海峡西岸的高新企业,更要主动与台湾的知名大企业对接。目前,这家企业就为台湾冠捷、中华映管等台湾面板企业配套生产液晶显示模组。为实现有效对接,该企业还成立三个科技攻关小组,与高等院校合作,突破技术难点。

  厦门火炬高新区还在火炬(翔安)产业区规划了专门区域发展光电产业,投资建立了国家级LED检测中心,建设了保税物流中心。火炬高新区把吸引台资项目、促进两岸交流与推动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了专门面向台湾科技创业者的孵化基地————“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有效结合了厦门市对台优势和台湾光电产业的创新优势,全面承接台湾优势新科技产业的西移,并为台湾高素质人才和台湾中小科技型企业来厦门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

  从做大到做强,形成光电产业集群

  光电产业集群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无中生有”、“高端云集”的典型产业集群。

  “无中生有”,厦门火炬高新区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些光电企业聚集。近几年来,台湾友达光电、冠捷电子、安台创新、晶宇光电等一批光电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落户后,因为产业高度集群化所产生的强大吸附力,使得更多相关企业群“降落”,吸附来100多家光电及相关配套企业,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的配套和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一座“光显之城”呼之欲出。其产业领域覆盖光照明和光电显示产业的上、中、下游,包括LED的外延片、芯片、封装、显示背光源等以及LCD的生产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背光模组、偏光片、聚光片、扩散片、光学薄膜、ITO玻璃、绝缘材料、精密模具、TFT液晶显示模组、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生产制造,已经初步形成多个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聚集格局。

  高端云集,厦门火炬高新区充分利用全国惟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及得天独厚的对台区位优势,对接光电产业的转移,推进与台湾光电子产业在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合作。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让两岸产业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变效应”,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的配套和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实现互利双赢。推动厦台光电产业对接、推动产官学研合作、建设光电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政策扶持。厦门火炬高新区为光电产业高速发展架设金桥,高新区光电企业也铆足了劲儿谋发展。据粗略估计,到2012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光电产业有望达到1000亿元的生产规模,并形成年产3000万台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件的生产能力。平板显示与半导体照明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光电产业的左膀右臂。

  厦门市市长刘赐贵说,厦门将举全市之力,抓住科技发展机遇,汇集两岸科技力量,努力把基地建设成最具竞争力的两岸高端产业对接平台、最具活力的两岸研发创新平台、优质完善的两岸科技服务平台、高标准的两岸人才集聚平台,凸显厦门市对台“试验区”、“窗口”、“前沿”的三大特色,为今后其他地区开展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经验。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