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经济———海南十年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何 伟 实习生 李 冰

  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从1999年到2009年,海南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培养生态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共同优化的绿色崛起之路,成为全国的生态经济典范。

  海南素以“天然氧吧”、“生态绿岛”的美名而享誉国内外。海南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高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1998年,在海南省委主持召开的各民主党派献计献策会上,九三学社海南省委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建议。1999年2月6日,海南省人大二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同年3月30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海南省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当年7月30日,海南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自此,海南生态省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发展生态型产业和循环经济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必然之举。海南省一方面构筑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生态工业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另一方面坚持严格的产业发展标准,减少废弃物排放,控制环境污染。

  在推进新兴工业建设的过程中,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方略,在西部集中布局新兴工业发展,对污染排放物进行集中有效的处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在海南的各家企业也踊跃响应生态省建设号召,纷纷开展技术改造,出现了100万吨纸浆项目吨浆COD排放量不到国家标准20%的可喜局面,同时大力探索“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集约型发展道路,例如华盛水泥和国投水泥利用余热发电,金海纸浆回收利用碱液,中海石油化学有限公司利用二氧化碳生产降解塑料……

  海南生态办有关负责人金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从1999年实施生态省建设以来,海南生态省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海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初步获得双赢,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0年来,海南省已建成9186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39.5%,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之一。这些生态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此外,海口、三亚还分别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称号,成为全国的生态之星。而在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的同时,海南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98年的442.1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9.23亿元,增长了230%。

创建生态模式

创新发展之路

  继海南之后,全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海南生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复制。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高度评价海南生态省建设成就,他说:“海南在全国带了好头,生态省战略为中国在省域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正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所说:“海南未来真正能给中国发展作出贡献的,将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有关专家认为,海南生态省建设其实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

  专家还认为,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已凸显,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保护与发展并举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典范”,海南为国家生态建设担当了先行者和探路者的角色,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精神的“绿色发展”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