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陈国信,1992年从技工学校毕业后在厦门电业局工作至今。10多年来,他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成长为技术能手。
我干的线路维护工作是个苦活儿,也叫“干外线”。每次干完活,都是一身泥土、汗迹斑斑,再加上常年野外工作,皮肤也晒得黝黑。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我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告诉我,“现在送电线路工已经青黄不接了,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尽快接起班。”我跟着师傅干活,学习各种高压送电线路施工技术,积极参与线路工作的全过程。经过反复练习和实地操作,我熟练掌握了送电线路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这10多年来,我从没间断过技能训练,有时候为了解决输电线路设备问题,我在铁塔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2001年,我当上了带电作业班班长。我带着班组坚持每年开展一项带电作业新项目、研制一套带电作业新工具、制定一项带电作业新方法,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带电作业的能力。多年理论与实践的积累,这时候可发挥了大作用。
例如,带电作业班成功实现了110千伏多回同塔线路的带电作业。我们大胆提出了多种带电作业方法的新思路、新方法,还研制出多套带电作业所需的配套工具,并且都成功地运用到了实践中。这项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专家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这些年,我和我的班组获得了不少荣誉。
截至今年,我们班有2个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3个QC项目获得省优、国优,还有3项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我们通过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每年实现多供电8000万千瓦时以上,增创工业产值30多亿元。
10多年来,我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带电作业“首席技师”等荣誉,今年8月又被评为“福建省首席高级技师”。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领域里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不能停下脚步。我们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为人们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更坚强的电网,提供更可靠的动力。 (本报记者 殷陆君 通讯员 庄颖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