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我的祖国
惠农政策暖人心

  人物素描 赵同虎,2005年从工作岗位内退后,回村带领乡亲致富,把一个小山村变成了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富足的新山村。

  2005年,58岁时,我从正县级调研员岗位内退回村后,萌生了发挥余热的想法。当年11月,我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一名“村官”。

  虽然我长期在十堰市工作,但桐树沟村百姓的吃穿住行我深有体会。50多年前,村民吃的是玉米、红薯,喝水只有到河坝沟里去舀;住的是泥巴房、茅草棚,很艰苦。

  改革开放后,村里条件改善不少。村民通过种菜、养鸡、打工,手头宽裕起来,有了自行车,茅草棚变成了砖瓦房,有的村民还买回了黑白电视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扶持下,村民开始出工挖公路隧道。2004年,隧道终于打通,村里到城区的距离缩短到不足5公里,村民出行更加便利了。

  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年间,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借助强农惠农政策的东风,共投入500多万元,引导农民致富。我们争取到资金支持,将村里的泥巴路全部改造成水泥路,为450亩蔬菜基地修护了河堤,铺设了4.5公里网状引水管道,并配套挖通排水沟,300多户村民都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与此同时,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大大改善,200多户村民盖起了小楼,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手机、电话普及到家家户户,还有村民买了电脑。前不久,城里的公共汽车直接开到了村里,村民进城只需10多分钟。

  如今,村里已有2家企业、2个养鸡场等,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村民们越干越有奔头,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桐树沟村令人欣慰的变化,全靠党的好政策。我信心十足,愿同全村农民一道迈上致富新征程。

      (本报记者 胡文鹏 通讯员 刘 涛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