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勇挑重担不歇肩
———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党委副书记朱明清
□本报记者 任 意

  从马道子村村民活动室的窗户看出去,新修的水泥路沿着山势蜿蜒,整洁的2层小楼伫立在道路两旁,鱼鳞般的梯田覆盖了片片山坡,田里的水稻已经抽穗。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原来的马道子可不是这样。”村民们都还记得当年的一段顺口溜————“马道子,光坡坡;烂毡衣,穷窝窝。”“现在的好生活都离不开朱明清”,这是村民们最真实的感受。

  1993年1月5日,马道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朱明清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此时的朱明清已经富了起来,修了房,安了家,手里也有不少流动资金,继续做生意的话,收益肯定会更好。可是,看着仍然不富裕的乡亲们,他感到了身上的责任,毅然地担起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重担。

  干什么,怎么干?朱明清和村里干部商量,必须首先解决用水问题。村里那条近2000米长的引水堰沟,修了几次都没成功。重修堰沟?村民们半信半疑。可朱明清偏不信邪,他四处求援,县水电局终于同意解决工程所需的水泥、河沙。那时候公路还没通到村里,水泥、河沙只能卸在别村的公路旁,公路边的海拔是700多米,而工地的海拔是1700多米,来回要走4个钟头。刚开始村民们都不愿意出义务工,而村集体又没钱雇人搬运,于是朱明清和爱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背。村民们被实干的朱明清感动了,一个、两个、三个……大家都来帮忙。靠全村人的努力,经过1年多施工,清亮的泉水流进了村里,流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吃水用水问题解决了。

  马道子村原本只有50多亩水田,亩产只有250斤左右。通水之后,朱明清抓住机遇,带领大家改田改土。目前,全村土改田700多亩,修建了11公里的农田灌溉渠道,水稻产量逐年提高,平均产量达到了1100斤。

  马道子村原本有246户人家,居住分散,通水、通电、小孩上学都不方便。“如果能把村民集中居住,既可以解决生活上的不便,又可以腾出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利用移民扶贫工程建设的契机,朱明清用“国家扶持一点、银行贷一点、自己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了资金难题。2003年冬天,朱明清不分白天黑夜的守在工地上,哪家要材料、要用水、要用电,他都帮忙去解决。村民们也喜滋滋的,干劲十足。经过3年多的努力,全村246户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房。

  只读到小学3年级的朱明清深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前,马道子村没有完整的小学,娃娃只能到外村上学。可是山路很危险,太小的孩子走不了,都要到12岁以后才能入学。朱明清拿出自己的积蓄,带领村民集资,吸引慈善资金,经过3次建设,马道子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学。现在,小学设施齐全,拥有教学楼、教师办公楼、教师住宿楼和水泥操场,开办了6个年级8个班,共有230多名学生。

  2005年12月,朱明清任汶水镇党委副书记。可是村民们舍不得他走,朱明清感动地说,“大家相信我支持我,我一定会干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