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历者说
“中国的航天事业大有希望”
———访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 本报记者 郑 杨

  欧阳自远院士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学家,在将近50年的岁月中,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月球探测事业的历程紧紧相连。今年3月,“嫦娥一号”卫星经过494天的飞行,成功实现了撞月,欧阳自远心里深深为祖国感到自豪。对于中国探月事业艰辛而辉煌的整个历程,他记忆犹新。

  欧阳自远回忆,1957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给他很大震撼。他想,虽然中国还没有能力发射卫星,但总有一天会有的,这就需要有人早做准备,搞相关研究。由此,他开始关注地球以外的东西———陨石。

  “从1960年到1994年,整整35年,我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准备。准备中国有能力的时候自己去探月。”欧阳自远说。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获得了国家立项,中国将要用10年左右时间把人送上太空。得知这个消息,欧阳自远感觉时机成熟了。因此他将搁在肚子里多年的思路和盘托出,花两年工夫形成一份研究报告,递交到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经过10年艰难的论证,2004年“嫦娥工程”终于立项了。

  “35年积累,10年论证,‘嫦娥一号’只花了3年多就一举飞天,这是一个很快的速度,说明国家科技事业确实在突飞猛进。”欧阳自远感慨地说。

  随着“嫦娥一号”圆满完成探测任务,欧阳自远如今已经卸去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的职务,但仍以“高级顾问”的身份悉心指导探月二、三期工程的实施。他说,他最欣慰的是通过实战一大批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大有希望。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