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一位德国姑娘满怀热情来到中国留学,1年后带着导师为她起的动听的中国名字“史培梅”,以及一口漂亮的汉语回到德国。1987年起,史培梅博士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国际合作局亚洲事务主管,促使马普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学术合作。
不久前,记者在德国慕尼黑采访了史培梅女士。她告诉记者,与中国的合作非常重要。与中科院合作、在中国建立研究所是他们国际合作的最早尝试,今天,这种模式已成为马普学会与其他国家、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的一个样板。
30多年来,史培梅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变迁。“在合作的最初20年里,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很多资金培训中国科学家,很多人到德国来参与研究,那时可能更多的是中国从合作中受益。而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科研水平已经很高,可以说完全是在平等双赢基础上的一种合作了。”
2004年,马普学会与中科院合作已30周年,双方特别制作了精美画册。30年合作的成果丰硕,史培梅对此更是如数家珍。“14年前,我们在上海共建了第一个青年科学家小组,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负责人,当时脱颖而出的裴钢博士,后来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中科院院士,现在是同济大学校长。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在合作中培养出了许多中国科技领军人才。德国方面同样在合作中受益,如2005年共建的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科研平台,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