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的精彩互动
———访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
□ 本报记者 陈建辉 刘 麟

  不久前,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半年报,今年1至6月,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92.67亿元,同比增长49.08%,实现净利润10.85亿元,同比增长20.22%。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这样的业绩自然受到资本市场的好评。人们有所不知的是,17年前的中联重科仅仅是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院办实体,靠50万元借款起步。

  谈起17年的巨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感叹,这一切应归功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他告诉记者,“17年前,长沙建机院虽然是国内唯一从事建设机械科研开发的综合型研究院,技术和成果`堆积如山',但每年收入仅500万元,甭说搞科技创新,就是要养活全院500多人也非易事。建机院的科研人员不甘心守着`第一生产力'没饭吃,于是,我和7名科技人员一起顺应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势,创立了院办产业中联重科,开始科技产业化的尝试。”

  詹纯新回忆,17年的市场锤炼,中联重科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了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的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当初的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也通过整体上市并入中联重科,成为中联重科的研发主力。

  作为中联重科的创始人,詹纯新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自主创新,中联重科先后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产品类别超过同行业任何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其中,混凝土机械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塔式起重机、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汽车起重机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位。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首批91家“国家创新型企业”之一,中联重科在自身实现科技产业化的同时,以引领行业科技进步为己任,在行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