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我的祖国:见证苏南农业的跨越

  人物素描 今年72岁的许谷秀是高级农艺师、农技推广研究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仍坚持每年搞“三农”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我的工作从没离开过农业,毕业于苏州农校,从搞农技推广的技术员到农技推广站的站长,再到1981年开始担任无锡县农业局副局长,我有幸目睹了苏南农业近40年来的发展变化。同时,我也把这些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变成了科研课题和一份份科研报告。

  现在,无锡市锡山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创出了小有名气的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80平方公里的试验区科学规划布局,精心开发,形成了富蕴江南特色、展现锡山风采的10个现代农业园区。

  每当我走进这10个特色各异的现代农业园区,总会泛起一阵阵的喜悦。太湖水稻示范园采用生化技术,开发出高钙功能米;全国独有的万亩红豆杉高科技园,获得了红豆杉快繁技术国家专利;绿羊生态园已成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首批入选“江苏省观光农业园”……

  最关键的是,这些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实践,直接提高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知度。传统农业通过转型提升,可以变成富农的产业,也可以变成“龙头”产业。不仅如此,各个园区通过合作,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创造生态财富的同时,使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各个园区已经发展成农业新技术的“孵化器”和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的“助推器”。“一区十园”孕育了47个农副产品商标,创出了许多“一园一品”的品牌,每亩年效益甚至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锡山已累计吸纳资金4亿多元投入农业。

  上世纪50年代,我刚工作的时候,无锡县是有名的“高产穷县”,除了水稻和小麦,没有别的农作物。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繁荣发展的无锡县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首先是1982年冬,在堰桥乡把联产承包的机制“嫁接”到乡镇企业,在全乡推行“一包三改”的改革,形成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其次在联产承包后,最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践与理论,促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建立和完善“以工建农”发展基金机制,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率先发展粮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试点示范等,这几个方面的改革成果,对全省、全国深化农村改革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更让人欣喜的是,现代农业的示范放大效应已在“长三角”地区充分发挥出来。 

         (本报记者 李佳霖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