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发现
把农民“扶”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罗 霄 通讯员 白海顺

  “一次性投入,长年收益。塑料蔬菜大棚是内蒙古自治区地税局帮我建立的好项目。”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蔬菜基地采访,正为塑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的农户白金海对记者介绍了自治区厅局帮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据了解,在内蒙古自治区地税局的帮扶下,平安村70多户农民搞起蔬菜大棚,仅此一项,种植大棚户人均增收3500元。

  自2006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33个厅局、企事业单位围绕智力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抓基础、调结构、促增收,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33个厅局、企事业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含物折款)87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社会事业等各方面进行帮扶,使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加大投入,使“352”帮扶项目得到有效落实。“三年来的水源建设,使科尔沁右翼前旗水浇地增加4万多亩,旱作基本田增加5万多亩,水田增加4000多亩。购进基础母畜6035只,造林21979亩,建蔬菜大棚100多座,建青贮窖420多座,修筑河坝700多延长米,水田灌溉渠9000余米,扶持危房改造142户,退耕还林项目2000亩。”据当地政府给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该旗被帮扶的33个村90%以上实现了“人人3亩水浇地或5亩旱作基本田”的目标。农牧业项目的引进、农牧业产业园区的兴建,已经成为该旗广大农户增产增收的主要渠道。

  统筹兼顾,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33个厅局、企事业单位从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帮扶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同时,在社会事业方面也加大投入,帮助该旗新建村级文化卫生室16个,建教学楼2座,培训农牧民4800多人次,使该旗农村牧区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事业得到加强。同时,各帮扶单位在助残、助困、春播生产等方面都有较大投入,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

  厅局帮扶,不仅改善了科尔沁右翼前旗嘎查村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广大农牧民收入,也推进了该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步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