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故事
戈壁深处养路人
本报记者 李琛奇

  在盛夏的戈壁滩上驱车,炙热的阳光火辣辣地烘烤着一望无际的大地,在干燥、酷热中,记者专程来到由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管养的三条特色路:省道214线酒航路、省道216线边防路和省道314线大草滩至阿克塞沟至柳城子沟公路,走进戈壁滩,走进戈壁深处养路工人的工作与生活。

  酒航路,因酒泉与航天城而得名,全长144.72公里,将西部历史文化名城酒泉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接起来。随行的酒泉公路总段金塔公路管理段金塔养管站站长马会邦告诉记者,由于这条路通往举世瞩目的中国航天第一城,对它的养护非常重要。  

  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作业现场,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机将沥青和碎石铺撒在路面上,压路机来回碾压,十几名身穿厚厚的橘色工作服、捂着口罩、裹着头巾的女养路工,拿着铁锨、扫帚在铲的铲、扫的扫。

  “这么热的天,她们裹这么严实,能受得了吗?”记者问。

  “她们的生产车间就在天地间,每天与她们相伴的不是酷暑和严寒,就是大风和黄沙。不裹这么严实,戈壁滩上的烈日就会灼伤皮肤。”马会邦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

  酒航路地质条件差,超限超载车辆多,致使路面病害相当严重。“今年我们段的公路养护任务空前繁重,翻浆处治、油路修补、油砂封层、标准化养护示范路整修,一个连着一个,一桩接着一桩……”

  马会邦说,“一线职工托亲戚、找朋友照看孩子,每天踏着晨曦上班,头顶星星回家;午饭是凉开水就馒头,一两个月不休息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我们的女养路工,在修补油路时,头顶烈日,脚底下还要忍受140℃左右油砂的炙烤,在上面摊铺不到3分钟,就把人烫得站不住。这些活儿男职工都吃不消,可我们的女工照样拿得下,切割、开挖、拌料、摊铺、碾压这些技术活,样样在行。”

  离开工地,在戈壁上行驶了100多公里后,我们到达了音凹峡养管站。

  “用生命的禁区来形容这里一点都不为过。”马鬃山边防公路管理段工会主席贾希平说,“夏季的戈壁火烧火燎的热,最热的时候将鸡蛋埋进沙子都能烤熟,而我们的养路工为了边防公路的畅通却不能有一丝懈怠,茫茫戈壁滩,没有一处阴凉之地,他们除了以帽子、头巾和厚厚的工作服遮挡之外,别无他法。”

  在一块坑洼的地方,几名工人背对着太阳,正席地而坐午休。

  马鬃山段党支部书记周生斌告诉记者,由于上下班离住所比较远,为节省时间,“午饭只能在工地上解决,方便携带的只有馒头、饼子,到午饭时间,职工们就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白开水就馒头,一包榨菜几个人分着吃,说说笑笑一顿午餐就这么解决了。如果遇上刮风的天气,一口馍馍一口风,沙子都能吃到嘴里。”

  戈壁大漠尽管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是为了保障公路畅通,养路人再苦再难也要在这里扎下根。已在边防路上干了近20年的贾希平说,“养路工好多都是‘管护亲兄弟、养路父子兵’。”他指了指旁边一位晒得黝黑的养路工说,“这是桥湾养管站崔正国站长,他在这里工作已经整整11个年头了,现在夫妻两人都在我们这里搞养护,段上现在就有19对夫妻扎根边防路。”

  在马鬃山边防公路两侧生长的一种不知名的黄色小花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谁都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但它们敢与戈壁上空的骄阳争艳,小小的花瓣绽放着最亮丽的生命色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