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末·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国60年百姓纪事④ 唱响老歌 畅想未来
喜看今日南泥湾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张 毅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每当唱起或听到这优美的旋律,不仅会让人们联想到风景如画的陕北风光,而且总会让人回想起那段难忘的革命岁月。1941年的春天,八路军359旅带领当地群众,在南泥湾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振奋人心的生产自救运动,他们不仅用勤劳的双手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也把南泥湾精神播撒在了辽阔的西北大地。今天,记者来到延安,来到南泥湾,脚踏绵绵黄土,放眼漫坡青翠,再一次哼起熟悉的旋律,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如今的南泥湾,比歌声中唱的还要美丽、动人……

难忘往昔垦荒岁月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呀,遍地是牛羊。

  南泥湾镇隶属延安市宝塔区,从延安市出发,乘车沿着城郊公路,欣赏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水稻和娇艳俏皮的野花,还在为田园美景陶醉之时,南泥湾已经进入视野。一排排改造一新的石窑洞、一辆辆现代化农用机具,还有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都展示着老区人民生活的新风貌。

  南泥湾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汾川河从这里起源。辖区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可耕种地3万亩,有农户1692户。这里雨水丰富,土壤为黄绵土和水稻土,林草覆盖率达到83%,气候、湿度和土壤都决定了南泥湾是发展农、林、牧、渔业的好地方。听常来友大爷讲,他10来岁跟着爹娘逃难来到这里,当时整个南泥湾就住着10余户农家,因为土地肥沃无人开垦,野蒿都长到一人多高。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一片荒凉少人烟。”那时候,敌人扬言要“困死、饿死八路军”,对边区进行了经济封锁,战士们曾经面临着没有衣穿,没有粮吃,没有鞋袜,冬天没有被子盖的境况。

  1941年春天,王震同志带领359旅挺进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常来友大爷亲眼目睹了359旅垦荒屯田,生产自救的全过程:他们风餐露宿,吃的是野菜,喝的是苦水,“战士们干活时脚上就穿一双破草鞋,乡亲们看着心疼就自发地为他们做布鞋,可是那会儿家家都很穷呀,只能两家合做一双鞋,一家做一只,最后战士们穿在脚上的两只鞋布料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却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第一年就开荒万余亩,收粮千余石。1943年时,他们又养猪养羊,织布纺纱,烧炭熬盐,初步做到粮食和经费完全自给。到了1944年,就已经收获细粮36000石,并能上缴公粮10000石。南泥湾处处呈现出“牛羊满山猪满圈,肥鸭满堂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的兴旺景象。1943年春节,鲁迅文学艺术院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慰问359旅,演唱了那首至今仍被人们动情传唱的歌曲《南泥湾》,歌颂和宣传了南泥湾精神。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唤醒了南泥湾沉睡的土地。南泥湾的收获不仅是粮食和物质产品,它培育了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富于创造的精神,并至今激励着千千万万子孙后代。

  今年已经84岁的常来友大爷依然是一身朴素的衣装,头上扎着条白毛巾。他家中一面墙壁上还并排挂着3张当年获得的劳动先进的奖状。孙儿们正围坐在炕

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与发现节目。今年刚刚考上大学的孙子常亚飞说,“爷爷特别喜欢给我们讲他当年的故事,讲359旅大生产运动,讲城里的剧团来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和歌舞《南泥湾》,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爷爷讲起这些故事总是饱含激情,我能感受到他们那辈人特有的乐观精神,特别是那种艰苦

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如今,常来友的儿女们都住上了崭新的石窑洞,二女儿在延安做生意,每周都要回来看望老人。“自从修好了公路,去城里方便多了,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趟班车出发。”和常来友老人谈话,总能感受到老人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亲眼见证了南泥湾从无到有、从贫到富,老人已经把自己和南泥湾融为一体。如果说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南泥湾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那应该就是陕北农民的勤劳朴实和勤俭乐观。常来友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过去359旅就是靠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才从敌人的经济封锁中走出来,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革命精神不能丢呀!”

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开创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南泥湾人走向富裕,开创更为美好的新生活。

  金砭村的苗长高原来是以种地为生的,全家人就靠种粮维持生计,过得平平淡淡。“日子应该是一年更比一年好,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苗长高一直琢磨着给自己设计一条致富路。2007年,区政府出台了畜牧养殖扶持政策,镇政府不仅对养猪户给予资金上的大力帮助,还从建厂到养猪一一给予农户指导,并为农户协调养猪建地,保证每户想养猪的农民都能建起自

己的猪棚。这些利好信息正好触碰到苗长高那颗急切寻求致富之路的心,当年他就从西安买来5头种猪,开始了养殖事业。从种粮到养猪,苗长高经常因为缺乏经验而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他认定了这条路:“政府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好的条件,剩下的事情就全靠自己了。”苗长高知道,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光靠“动手”已经不能解决眼前的困难,“还要动脑筋,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农科知识。”初中毕业的他买来了《科技养猪》等书籍,根据实际情况边看书边摸索。还经常跑到其他农户的猪栏里讨教养猪经验,还自己花钱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猪科技。

  如今的苗长高,谈起养猪来头头是道,“规模化养猪既好管理又能成倍地增加收入,根据季节配备饲料是养猪至关重要的法宝……这些东西我以前都不懂,

通过学习,我也成‘专家’了。现在,我养猪已经形成规模,去年一年就收入14000元。今年,我又扩建了猪栏、硬化了场地,预计收入可达到8万多元。”苗长高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充满成就感的笑。

  在南泥湾,像苗长高这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开创美好生活的农民还有许许多多。他们继承和发扬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使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的南泥湾,就是与往年不一般:农业生产逐年上升,粮食总产连年增加,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镇党委书记钱光亮说,“可以说南泥湾的牧业专业技术人才遍布全镇,这为南泥湾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极为可靠的技术保证。”到去年底,南泥湾牛饲养量达4500头,猪存栏已达5100头。除此之外,镇政府鼓励群众开发粮田,现在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0余亩。与此同时,南泥湾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过去只知道南泥湾农业强,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种出的水稻和各种杂粮品质优异,口感特别好。然而,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销售却无法体现南泥湾杂粮的优势,销售路子窄,销量也受限制。如今,南泥湾拥有了自己的杂粮加工厂,从农民手中统一收购粮食,统一进行包装,再打上“南泥湾”的品牌推向市场,走上了一条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道路。事实证明,南泥湾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品牌内涵都大大推动了粮食的销量。“其实南泥湾早就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钱光亮说,“现在农民种粮不愁销路,劲头更足了。”

  如果6月份来到南泥湾,除了一望无垠的水稻,你还会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淡紫色的花,随风摇曳之际,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紫色的波浪。当地人说,这是一种叫做香紫苏的经济作物,原产地中海沿岸,上世纪70年代被引进南泥湾种植。这种作物适应性广,耐寒、耐旱、耐瘠薄,花萼中含有香紫苏醇,经水蒸气蒸馏而得的香紫苏油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可以用于香水、化妆

品,经济价值极高。钱光亮告诉记者,这种香紫苏加工后连秆卖掉一根0.6元,南泥湾现在已经有五六家加工厂负责香紫苏的粗加工,收益十分可观,能占全镇经济收入的20%左右。

  南泥湾变富了、变美了,因为这里的人们深深地懂得,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开创。

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歌声中所唱的南泥湾“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而今天走进南泥湾,看到更多的是苍翠欲滴的青山和繁茂的青草,风吹草低之时,再也寻不到牛羊的踪影。从1999年“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开始,南泥湾就围绕着绿色做起了生态文章。      

  首先对林区进行封禁,变采伐经营为封育管护;而后又对牛羊进行圈养,使“遍地是牛羊”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如今,南泥湾的林草覆盖率已经由原来的78%增加到83%。从当年垦荒屯田的大生产运动到今天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南泥湾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陕北黄土高原上。

  这诱人的绿色让南泥湾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我们要办一些有特色的农家乐,让这些绿色留住游人的脚步,不仅让他们来到南泥湾,还要住在南泥湾。83%的林草覆盖是一项独特的天然旅游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钱光亮说。

  南泥湾的美景的确让人流连忘返,而追寻和感悟南泥湾精神更是人们不远千里、万里踏上这片黄土地的初衷。来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看到一幅幅老照片上垦荒者的留影,听到解说员饱含激情的讲解,广场纪念碑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8个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大字,顿时有一种置身于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生产现场的感觉,令人禁不住心潮澎湃。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作为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资源,它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如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烈士纪念碑、大生产运动展览馆等,以及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内涵,都能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缅怀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烈士纪念碑前,记者恰巧碰到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的党员们在这里集体合影留念。公司党委书记陆继荣告诉记者,这是党委组织的一次“重温入党誓言,我为科学发展做贡献”的主题实践活动。“此行我们选择了延安、南泥湾、七大会址等地学习和参观,组织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让大家亲临现场,感受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听到记者赞扬他们的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搞得好,陆书记又激动地说,“南泥湾精神了不起呀,它的教育意义在任何时期,受用于任何人、任何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拥有的精神在今天更加具有激励作用。”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七一”、“八一”、“十一”,前来参观和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说明南泥湾的红色旅游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我们目前的开发和经营还远远不够,应该高度重视起来,让红色旅游成为南泥湾的一大品牌。”一位景区负责人说。

  其实,南泥湾镇党委、政府也已经意识到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信息流通,扩大南泥湾的对外联络与交流,促使人们观念的更新,增强群众的现代意识和开放意识,改善南泥湾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这让南泥湾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经济的目光坚定不移地落在了旅游上。

  南泥湾首先准备结合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以南泥湾天然次生林保护区为重点,开发建成能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另外,准备开发一批集纪念性、艺术性、珍藏性于一体,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而当务之急,则是组建一批与旅游业相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项目。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旅游业在全镇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图1: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决了人民军队的穿衣吃饭问题,形成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

  图2:南泥湾人用雕塑纪念和歌颂当年的大生产运动,并用南泥湾精神时刻激励自己投身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姜天骄摄

  图3:实行退耕还林后的南泥湾,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83%。今天走进南泥湾,看到更多的是苍翠欲滴的青山和繁茂的青草。

  图4: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多种经营总公司组织党员在南泥湾开展“重温党的誓言,我为科学发展做贡献”的主题实践活动。图为党员们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姜天骄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