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太加2006年2月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王家乡党委书记。
到王家乡工作的第一天,一个难题就摆在了他面前————牧民兰夸加患病曾经动过3次手术却没能痊愈。“本就生活困难的兰夸加再也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和路费,只能硬扛着。”松太加说。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医生朋友是治疗这种病的专家,于是,松太加利用业余时间,到600公里外的地方找到这位朋友,为兰夸加带回了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兰夸加身上的病魔被赶走了,松太加却陷入了深思:王家乡非常偏僻,离县城有85公里,而县城到州府又有97公里,距离省会更是有300多公里。农牧民群众本来就不富裕,而地方病又常见多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非常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常发生。松太加决心要让农牧民群众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他多方争取资金,筹得22万元建起了村卫生室、乡卫生所。为了解决看不起病的问题,松太加积极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新农合的参保率达到100%。“现在小病基本上不用出村出乡就能解决,如果得了大病需要到大城市治疗,费用也能有相当程度保障。乡里的群众到县城治病可以报销60%的费用,到州府可以报销50%,到省城可以报销40%。”松太加说。
松太加深知王家乡是个有名的“五难乡镇”,除了看病难,还有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住房难,这些困难严重制约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这里降水很少,打井也不出水。那时候,每家的妇女和小孩每天的工作就是背水。为了人畜饮水,他们每天要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三四趟,根本没有时间从事生产劳动或者上学。”针对这种情况,松太加认为,应当把解决农牧民的饮水问题作为工作突破口。于是,他三番五次打报告,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到资金1200多万元,解决了全乡5000多人和7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水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他又争取资金和项目,新建了4条公路,使全乡形成了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交通格局,为改善农牧业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电力带来的不仅是光明。2008年以前,王家乡总共只有乡政府附近的20多户人家通电。到了去年,全乡776户除了特别偏远的16户游牧民家庭没能通电外,都通上了电。
水、电、路虽然都通了,但是市场一时还无法打开。由于王家乡地处偏远,客商一般很少会到这里。如何才能把潜在的竞争力变成农牧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呢?一番思索之后,松太加看中了当地每年都要举行的民俗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阿尼玛卿文化旅游节”,打造草原旅游品牌,吸引了海内外的客商,有力带动了畜产品市场的开拓。
结合上级政府开展的“带薪引导”工作,松太加鼓励当地干部带领富余农牧民劳动力出去开辟增收路径。“乡里的干部只要能带领10名以上的群众出去打工,并保证每名群众的年收入不低于2000元,就可以办理‘带薪引导’。现在每年都有三四名干部带着群众出去。”松太加告诉记者,从外面回来,这些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有的做生意,有的搞运输,有的开办空心砖厂,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你看这些工地上的小工,都是当地的农牧民群众。”记者看到一大片居民住宅的建筑工地上,人们都在紧张的施工。
王家乡的农牧民群众过去都以游牧为主,住房条件差,卫生、教育等事业也发展不起来。松太加提出了游牧定居设想,120户集中定居点的建设工程正在进行中,到了明年,乡里的游牧民基本上都可以在这里定居下来。
当被问到兢兢业业工作的动力是什么时,松太加思考了一会儿说:“群众幸福了,我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