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我的祖国
“城市名片”日日新

  人物素描 赵长起,55岁,1974年从部队复员后,到北京市第二汽车公司总调度室工作。从调度员到出租车司机,他一干就是35年,多次被评为北京“的士之星”。

  

  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和出租车打了一辈子交道,还真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出租车被称为北京流动的“城市名片”,北京几代出租车的变迁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不少北京人对出租车最初的印象还停留在黄色的“面的”上。实际上在这之前,北京就有了出租车。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福特”和“华沙”车是出租车的主力车型。

  1974年,我到北京市第二汽车公司总调度室负责出租车辆的调度,每月工资40元。那时,市区内有专门的出租车站点,收费是每公里3毛钱,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着实不低。

  1976年,我考了驾照,第一次开上“华沙”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那时候的出租车主要靠调度,跑医院和大饭店比较多,一天下来能有个七八趟。当时车型简陋,车内没有空调,一到夏天车里就酷热难当。到了1983年,北汽承担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接送任务,车也换成了上海牌轿车。那时我被选派接送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各地代表团,觉得特别光荣。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北京的出租车行业快速发展。1993年,北汽运营车辆发展到了近4000辆,老百姓打车实现了招手即停。我的活儿也多了,每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伙儿对出行舒适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2003年,首批300辆北京现代“索纳塔”驶入北汽集团,北京出租车行业开始使用本地自产车型。2002年,单位给每个小队添置了10多辆红旗轿车,我也开上了一辆,一直用到现在。这辆红旗车是我的“老伙计”了,开起来倍儿顺溜。

  现在的车里有电视,广播也特清楚。安装了车载电台以后,还可以和其他的出租车司机及时通信,乘客预定、出行问路等都方便多了。开上了好车,咱司机的服务标准也跟着提高。现在我们都要求统一着装,而且大家都学了简单的英语。

  30多年前,买辆自行车都是件难事儿;30多年后的今天,小轿车也已走入咱寻常百姓家。回首出租车车型的更新换代,感受着北京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本报记者 谢 慧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