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农村·对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具有特殊意义。日前,本报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与地方领导和农民代表共同探讨———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本报记者 李 力 杨学聪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话人———

侯云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段喜中: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

李道安: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        范庄村党支部书记

策划人———

李 力:本报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试点地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侯云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是目前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我国城乡存在一定差距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原因。多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的看来,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对于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如广东东莞、江苏常熟、山东诸城、河南济源等一些走在前面的试点城市,都有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段喜中:济源市是河南省最小的省辖市,是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市。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济源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889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6176元,位居全省第二位,从2006年起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连续3年增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017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09元,位居全省第三。济源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32:1缩小到2008年的2.24:1。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31元,增长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989元,增长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幅继续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与此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的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可以说,这几年济源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受益最多的是农民。目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李道安:的确如此,城乡一体化给农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老百姓富起来了。2006年的时候,我们村518口人,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到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家用电器全部普及。全村128户人家中有39户有了小汽车。我们村里没有矿产,没有企业,没有区位优势,村里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就是靠城乡一体化的好政策。

  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抓发展,重点是抓农村,核心是抓统筹

  侯云春: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761元,两者之比为3.31:1,差距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农村居民的系数值仍比较高,说明农村居民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用于个人发展方面的支出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近年来,国家大幅增加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长37.9%,达到5955.5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1%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与城市的差距较大,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差距比较明显。

  四是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较大。无论是保障体系的完整性,还是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城乡之间都存在明显差距。

  段喜中:在这几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以上,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按照“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农村、核心抓统筹”的工作思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李道安:城乡一体化确实让我们农民得到了实惠。过去我们吃的是浅层地下水,水质不好,现在我们吃的是深井里打上来的优质自来水。村里还修了500立方米的沼气池,供全村用气,废物得到了利用,环境更加卫生了,同时每户每年的生活成本下降500多元钱。同时,每个村民都参加了医保;户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家家有了宽带网;大田耕作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我现在住的房子就有250多平方米。咱们跟城里人比基本不差啥。

  段喜中:现在他们的生活跟城里人比真没啥大区别,城里好多中低收入的居民还不如他们。这个村没有其他优势,就是靠土地,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靠调整种植业结构增收致富的。

  李道安:我们村现在已经形成了“猪—沼—菜”的种养模式,村里搞了一个养殖小区集中养猪,猪粪用来生产沼气,沼渣给大棚里的蔬菜做肥料。 

  侯云春:好啊,你们这是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也是一种循环经济的模式。依靠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一条好路子。老李这个村的经验,可学、能学、不难学。

  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眼于今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李道安:“猪—沼—菜”的种养模式给我们村造了福,我们村的村民李小勤家里非常困难,她孤身一人供两个女儿上学,自己还是半个残疾人。前几年村里帮她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现在她家每年的收入在35000元以上,还建起了小楼房。

  侯云春:你们村养猪和种菜两个产业中,养猪占多大比重?今年生猪的价格下跌,有多大影响?

  李道安:养猪占49%,蔬菜占28%,其他还有务工、经商的收入。生猪价格下跌肯定对增收有影响,但是今年的蔬菜产销形势很好,蔬菜收入今年肯定要超过去年,去年收入约40多万元,今年要超过60万元,光这一项要增加20万元收入。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今年可能还会更高。

  侯云春: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眼于今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病和脆弱性,过去那种过度依赖物质和劳动力投入,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推动,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必须尽快改变。因此,我国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

  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摆在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而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只有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才有可能扩大农村消费,将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内需拉动的坚实基础上。

  段喜中:要拉动内需,首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富裕起来。近年来,我们建立了“三农”投入长效机制,2004年到2008年累计投入8亿元,今年将达到3.9亿元,如果再加上镇级投入,市、镇两级今年的投入将超过5亿元,全市38万农民平均每人能够从中受益1300多元,而且今后市、镇两级财政收入对“三农”的投入每年都要确保增长30%以上。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李道安:城乡一体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很多。我举个例子,村里要建蔬菜大棚,一个大棚的费用大概是16000元左右。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每建一个大棚,济源市财政补助12000元,镇财政补助2000元,村里水电路等补助2000元左右,农民不花一分钱。大棚建起来以后,农民种一个大棚一年的平均收入在12000元左右,去掉4000元的劳动报酬和投资,纯收入最少在8000元左右。现在,我们村已经建了50个这样的大棚。

  目前我们正在筹建100座320平方米的大棚搞开发,与以色列合作,用以色列技术把一年两季蔬菜改为三季,一个大棚的收入就会超过2万元。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的蔬菜收入就可能达到280万元左右了。

  段喜中:是啊,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壮大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前提。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我们一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和以工促农的指导思想。济源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1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60亿元,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4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财力、物力支撑。

  我们非常注重处理好发展工业和稳定农业的关系,真正实现工业、农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山坡地、荒地和闲置土地发展工业,通过连续四年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每年新增耕地近万亩。二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连续几年我市工业产值每年都增加近百亿元,但环境质量并没有随着工业总量的增加而恶化,反而逐年好转,自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成为全省环境质量良好城市。

  侯云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问题或根本问题,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革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手段,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我认为应注意处理好这么几个关系:一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着眼于公平,使农村居民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获取公共资源,享有公共服务,同沐公共财政的阳光;更要着眼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城乡发展能力。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统筹城乡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三是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强“造血”机能。

  四是近效与长效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应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既要通过一些超常规、大力度的财政投入和帮扶措施,尽快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面貌,更应注重制度建设,通过长期性、根本性的政策措施,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是重点,同时城乡一体化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城乡各项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要靠体制机制创新

  段喜中:近年来,我们在城乡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开工建设了几项水利工程,将有效解决水对济源发展的困扰。我们先后开通了几条高速公路,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济源过去的电力设施较为薄弱,通过这几年持续加大投入,实现了与经济发展同步,随着两个新变电站项目的陆续建成,济源将真正实现电力先行。

  近年来,我们在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上,大力实施以“硬化路组组通、自来水村村通、宜建沼气户户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宽带村村通”为重点的“五通”工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在质量、内涵上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济源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李道安:市里的政策,让我们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实现了“五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家家门前是硬化路,家里有电灯,出门有路灯,到处是绿树鲜花,可美了。

  段喜中:今年,市财政奖补资金达到6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抓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三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林果、烟叶、药材等特色产业。

  从2007年开始,我们实施“百村富民”工程,在全市选择了138个村(居),2008年增加到154个,采取单位分包的办法,一包三年,着力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实行“3581”农民增收计划,以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为台阶,将全市526个村(居)分为五个档次,大力开展创富竞赛活动;大力推进“双二十”村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选择20个强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后20位的村进行重点帮扶,尽快使强村更强、弱村变强。

  李道安:城乡一体化后,村民们在思想观念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超前。比如说种菜,我们村种子选最好的,品种选最优的,技术选最先进的。范庄村近10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打架斗殴,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过一次上访事件。

  段喜中: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村的社会保障相对来讲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使农民群众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济源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镇区集中、高中向市区集中,特别是着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深入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加快社区文化中心和村镇文化大院建设,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农村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就医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增加补助项目;五是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的全覆盖,率先为全市85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敬老补贴。这几个率先的实现,使我市的城乡社会保障也走在了全省前列。

  侯云春:你们的介绍很全面、很生动,加之前不久我们曾到济源调研,很受启发,济源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经验有很多创新之处: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济源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思路,保证了城乡一体化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

  二是创新发展理念。济源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注重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上水平、创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以城市化的理念建设农村,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注重以市民化的理念塑造农民,提升发展能力和文明程度。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济源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推进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注重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济源十分重视以深化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创新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的城乡全覆盖,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五是创新工作格局,济源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创新工作方法,综合运用了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竞赛机制、学习机制等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还有许多新课题亟待破解

  侯云春:当然,济源在城乡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济源现有的工业以资源、能源等重化工业为主,面临着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应当加快这一进程,同时,要注意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二是统筹考虑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面临着较多外来人口,如何妥善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济源可以先进行一些探索。三是农民进城变市民后的承包土地和宅基地问题。如何处理比较稳妥,济源也可以进行一些总结。

  李道安:村里现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高新技术,农民企盼高新技术到农村去;二是缺乏现代农村管理人才,我们企盼懂技术、懂管理的现代化人才来带领我们迈上新台阶。

  段喜中:济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济源城乡一体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在旅游和文化产业。今后,我们将在旅游业的发展上重点打好两张品牌:第一是把王屋山打造成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品牌;第二是大力开发工业游、城市游、新农村游,打造好济源大旅游品牌。同时,进一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好文化产业品牌,促进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完美嫁接、互促共赢。

  侯云春:推进城乡一体化,各地发展水平和财力不一,起点有差距,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重点有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济源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值得学习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上图:侯云春(中)与段喜中(右)、李道安(左)在进行交流。               本报记者 常 理摄

  下图:济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海源摄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