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郑淮友是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的老党员。热情的老郑回忆,现在镇政府所在的地方最早是公社,后来这里改名叫昌城乡,再后来才被叫做昌城镇。随着名称的变化,这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像城市。
1967年老郑平生第一次到了青岛。他还记得那时候青岛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街上马路都是硬的,晚上亮堂堂。回到乡里,都是土路,下雨天出不来人。乡亲们听他说青岛,啥都新鲜,听得入迷。他心里也想着啥时能过上那种城市的生活。
老郑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也享受到了以前城市才有的各种公共服务。昌城镇目前已经有了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服务站,还能提供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司法调解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农民们都住上了二层小楼,统一供暖、供水,公路、有线电视、互联网都通了,许多人家还买上了轿车。
在诸城我们还听说,诸城将相邻的5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公共服务,服务半径一般在两公里左右。
“原来的梦想现在变成了现实,村里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老郑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