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东北,高粱正红。眼下,庄稼的成长到了节骨眼上,长影集团的创作也进入了最紧张的时期。
“长影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这么繁忙的创作景象了。”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秘书长王延志说。
自去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落户长影以来,长影创新机制,科学运作,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欣欣向荣。今年,长影集团已经完成和正在拍摄的农村题材影片30部,还有23部农村题材影片即将开拍和正在筹备之中。
60年农村题材创作硕果累累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建厂60多年来,长影拍摄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片,尤其以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见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花好月圆》《白毛女》《五朵金花》……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改革开放后,长影相继拍摄了《九香》《喜莲》《男妇女主任》等优秀农村题材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影有创作农村题材影片的光荣传统,每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长影都推出了标志性的电影作品。”一位老长影人深情地回忆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题材电影步履维艰。长影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仍然坚持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近年来,长影更明确提出,把农村题材电影作为未来发展重点,走扬长避短之路和有特色之路。
长影的选择得到了国家的支持。2008年7月,经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批准,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成立。这是我国首次为农村题材电影设立专门的创作生产基地。与此同时,由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共同拨款、总额达1亿元的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同时启动。
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机制激发新活力
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成立伊始,创造性地提出“三多、两控、一精”的运作机制。“三多”,即多吸引、多渠道、多元化;“两控”,即制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一精”,即多出精品影片。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说,长影集团力争通过“多吸引、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机制,面向全国整合资源,切实解决合作主体、剧本和人才以及资金的问题,把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打造成全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中心。
从去年7月开始,长影集团通过主动约稿、媒体征集、组织收集等多种方式建立剧本库,分别在我国西北、西南、华东等六大区域建立了6个创作联络站,各地的作协主席、副主席主动担任联络站站长,帮助征集剧本。截至目前共征集到全国各地农村题材电影剧本900多个,较成熟的剧本300多个,一些优秀剧本已经投入拍摄。
基地还面向全国招揽人才。赵本夫、傅恒、吴克敬、张继等知名作家和安澜、杨亚洲、徐小明等导演纷纷加盟基地创作。
“基地虽然设在长影,但它更是全国的平台;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应该更高;虽然题材特殊,但要以精制作、高质量为标准,以服务‘三农’、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说。
用好1亿元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使其发挥“杠杆效应”,也是长影人探索的课题。为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良性循环,长影集团多元化融资,通过独立投资、部分投资、委托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广泛吸纳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自然人积极投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据了解,目前已有10家电影厂和20多家民营公司与基地合作或洽谈合作。今年5月,长影集团与河南影视集团合作,通过公司联盟的方式,双方共同投资拍摄10部影片。
农村题材电影将迎来金秋
在抓数量的同时,长影集团还制定出台《审读、论证办法》《电影项目投资政策》等基础性、规范性文件,建立起科学严谨的电影生产流程,确保影片创作生产质量。
今年以来,基地已完成李文岐导演的《腊月雪》、管虎导演的《斗牛》、孙沙导演的《云上的学堂》等30部影片,其中,《腊月雪》《云上的学堂》已经入选建国六十周年第一批、第二批国产重点献礼影片,《斗牛》现已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近阶段基地还将推出2至3部献礼影片。
“农村题材电影憋了许多年,现在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王延志说。按照2009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创作计划,长影今年原本预计生产30至35部农村题材影片,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至少能够完成50部。这个数量,大约占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90%。
眼下,长影正在积极与中影集团新农村电影放映公司探讨合作事宜,努力探索农村题材电影放映的新途径。“农民需要电影,电影也需要农民。基地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农民看上他们喜欢的电影。”刘丽娟说。
八月高粱红,九月谷子黄。不远的将来,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有望迎来一个沉甸甸的金秋。 (新华社长春8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