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四海宾朋涌入宁夏首府银川。贺兰山之壮美,沙湖之灵秀,鸣翠湖湿地之仙境……在饱览湖光山色之余,人们还发现这个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地方,竟然还是个“西北花都”。在银川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花市场、花集市和花品店。百合、菊花、马蹄莲、康乃馨、玫瑰……姹紫嫣红,香飘四溢。
在新华购物中心附近的花店里,记者看到一个忙得满头大汗的小伙子,上前一问,他25岁,叫冯鹏,市郊塔桥村的农民。“我家花店不仅玫瑰卖得好,这种‘卡罗拉’和‘黑魔术’两种月季花更走俏。”他告诉记者,以前家里3个大棚种菜,毛收入只有3万元,现在全改种花了,一个大棚年净收入就2万元。
在银川最大的花卉经销企业———天地缘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栋说,一个偶然机会,他帮朋友卖了几天花,之后便迷上这个产业。10多年来,公司已拥有占地460亩的4600间温棚,其中有1个花卉种植基地、1个育苗基地、6个零售店和1个大型配送中心,2008年销售额达1560万元。
种花使农民收入翻两番,卖花一年能赚上千万元!记者对这“西部花都”发展路径萌发兴趣。于是,一大早便动身来到兴庆区政府。“作为银川市经济、文化、信息、商业中心,为了破解土地规模有限的瓶颈问题,发展都市花卉产业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兴庆区区长陈淑惠说。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周边各县区设施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面对这一情况,为继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庆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先后赴甘肃临洮、山东青州、云南昆明等地考察花卉产业发展,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发展思路,决定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全力发展花卉产业。
陈淑惠强调,打造“西北花都”不是盲目提出的,因为兴庆区拥有天时、地利和人和。先说“天时”。兴庆区地处银川平原中部,地势平坦肥沃,农业基础条件好,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全年无霜期16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左右,仅次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再说“地利”。兴庆区位于银川市东大门,是外地人到宁夏的必经之地。石中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银青高速公路以兴庆区为起点,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京包、包兰铁路纵贯南北,与兰新、兰青、陇海3条铁路衔接;市区距离河东机场17公里,民航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25条航线,距银川火车站15公里,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第三是“人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养花观赏、礼仪送花、美化环境等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何况银川市场上销售的鲜花88%依靠外调,发展花卉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百闻不如一见。下午,记者来到冯鹏家所住的塔桥村,这里是天地缘公司的花卉种植基地。记者大开眼界。哇!好美呀,巴比伦、金香玉……在一个试验种植大棚里竟有32个品种的月季争奇斗艳。
“种花、卖花的效益越来越好,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兴庆区副区长郝希有边走边介绍,为扶持花卉产业的发展,兴庆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第一,采取“集中连片,园区推动”的运作方式。截至2008年底,全区推广花卉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连片种植50亩左右的花卉基地4个,100亩的花卉基地10个,200亩的花卉基地5个。第二,推行“利益相联,企业带动”的经营模式。兴庆区采取“五个一”做法,每个园区明确1个龙头企业,1名乡镇责任人,1名部门责任人,1名专业技术人员,1名科技特派员,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技术”等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的花卉生产经营联合体。第三,实施“以销定产,市场驱动”的扩展手段。花卉是一种鲜活易腐产品,不耐储藏和运输,流通和交易所用时间决定了其价值高低。因此,兴庆区按照“农户群+龙头企业+中介公司+大小市场”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积极发展购花、卖花的中介组织,一方面培育壮大花市场、花集市和花品店。目前,在银川市区已建有4个花市场、12个花集市和236家花品店。
如今,兴庆区许多农民已从种植设施蔬菜向种植花卉转变,有些农户由刚开始的1栋棚发展到现在的2至3栋棚,最多的达到6栋棚,年鲜切花收入5万至12万元。截至2008年底,兴庆区种植鲜切花、草花、盆花3大类、60多个花卉品种,总产值6716万元,带动郊区农民2000余户,户均收入增长230%。到2010年,兴庆区将建成连片1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5至10个,500亩以上的基地6个以上,花卉产业产值占到设施农业产值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