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今年58岁的耿玉生是中国一拖集团(原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老工人,在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生活50多年,工作38年。伴随着我国第一个拖拉机厂从建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他亲历了国有企业转型中的阵痛与再次辉煌,家庭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
再有两年我就要从厂里退休了,我非常舍不得这个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1958年,我姐姐作为翻译被派到洛阳支援由苏联援建的拖拉机厂,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一拖集团,我跟着她来到洛阳,在一拖的子弟学校上学。1971年7月25日,我也成为了一拖职工,进厂那年我正好20岁。
当时一拖年产1.5万台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中国70%以上机耕任务是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的。进厂那年,一拖刚刚上马40马力轮式拖拉机,我被分到了刚成立的40分厂开铣床。40拖拉机是一拖职工自己设计的产品,生产线是自己调试的,工装设备是自己制造的,拖拉机配套的发动机也是自己研制生产的。
那时候执行国家技术等级工资。我刚进厂时是学徒工,一个月工资21元,3年后提到38元3角。上班后,我的第一个愿望是买块手表,攒了一年多,终于攒够110元买了块北京牌手表。当时觉得很风光,戴上手表,衣服袖子挽起好高。
1979年我结婚后,申请了一间福利房,连家具都是厂里发的。一拖那时候就是个小社会。方圆十里的家属区里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馆,一应俱全。可以说,十几万职工及家属的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等等都归厂里管,大家都以厂为家,工作起来很努力,经常周末加班也没怨言。
1978年以后,国家不再给一拖下达生产计划。渐渐地履带拖拉机出现滞销,数万职工到处“找米下锅”,有的分厂甚至卖过牛肉。
到了1981年,一拖在农机行业内率先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农民包产到户后的新需求,为农民量身定做15马力轮式拖拉机,俗称“小四轮”。1982年试制成功,1983年批量生产,小四轮销售非常火爆,销售处门口整天排着长龙。东方红小轮拖不但让一拖重新红火起来,也带领整个农机工业走出了低谷。
这时候有了奖金,工人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1985年我花250元买了一台长江牌黑白电视机。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后,1995年、1998年,一拖家属区最早的两批商品房先后上市,大家开始告别“多家灶”和“筒子楼”,住进80多平方米的宽敞房子。这是原来许多人不敢想象的。
1988年,我进入技术部门,主要任务是消化吸收从国外引进的特大马力轮式拖拉机技术,开发制造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1998年,一拖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成立。2000年开始,东方红大轮拖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产销量迅速攀升。如今,东方红大轮拖已涵盖60马力到200马力,共26个系列、200多个品种、2000多种型号。
产品有市场,企业效益就好,职工的收入就高。1999年我花5000多元钱买了一台286电脑,从那时到现在,家里已经换了4台电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一拖投产50周年。作为见证者,我感到非常自豪。
(本报记者 李予阳 通讯员 张智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