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集聚看园区 系列报道 ②
产业集聚形成千亿元产出———厦门火炬高新区依靠科技创新促发展
本报记者 梁 睿 殷陆君
   厦门软件园是全国最大的软件园之一。                                本报记者 殷陆君摄

  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小东山破土动工。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经过福厦铁路进出厦门,都能看见一片荒地上矗立着一栋5层厂房————“光厦楼”。钟情于厦门高科技事业的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希望大厦”。当时的厦门,科技力量极为薄弱,亟须引进海内外科研成果带动科技产业发展,“希望大厦”正是这种希望的象征。

  1991年3月,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3个以“火炬”冠名、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此后,厦门火炬高新区从“5辆自行车、7个人”起步,把5平方公里土地发展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每平方公里创工业产值百亿元的高新区,2008年实现产值905亿元。

引进龙头企业

  引进戴尔这样的龙头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规模巨大的产值和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方方面面的观念革新和服务水平提升,从而带动投资软环境的改善。

  与许多高新区、开发区类似,“招商引资”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开始培植产业的重要途径。上世纪90年代,高新区先后引进了ABB、戴尔等跨国公司。这些龙头企业的进驻,为高新区产业起飞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

  1992年,全球最大的电气工程公司ABB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厦门火炬高新区电力电器产业由此播下第一粒种子。

  1997年的一个周五,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值班人员在快要下班时接到了一个来自戴尔公司的电话,他们想了解厦门当地有关投资政策。工作人员立即向市领导汇报了情况,市里当即派两位高新区工作人员赶上当天飞往北京的最后一个航班。

  第二天早上,当厦门火炬高新区两位工作人员出现在戴尔北京办事处的门口时,戴尔公司人员在吃惊之余也为他们的效率所折服,这正是追求零库存的戴尔公司所需要的风格。于是他们决定立即赴厦门考察投资环境。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告诉记者,当时厦门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特别领导小组,为其提供周到的服务。戴尔公司在厦门考察一圈后,决定在当地投资,从而为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戴尔为何最终选择在厦门投资?第三方咨询报告阐述了相关原因。

  一是政府重视。戴尔的投资意愿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是交通便利。厦门火炬高新区边上不到2公里就有港口和机场。港口边上建有象屿保税区,而机场则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国际客货运中转机场。

  三是地理位置。厦门与金门相隔不到10公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两岸“三通”之后将大大降低戴尔零部件采购成本。

  四是人才优势。厦门当地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百名市民中的大学毕业生数位居前列。

  五是自然环境。电子信息产业对环境要求较高,厦门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定位较高,环境保护做得好。

  1998年,戴尔在厦门建立了一家现代化的电脑组装厂,在创造产值和带动就业的同时,也推动了高新区观念革新和服务提升。

  比如,为戴尔提供全球物流配送服务的BAX(伯灵顿)公司初到厦门注册的时候,竟然找不到“物流”这个名目,只好暂以“仓储”命名。渐渐地高新区对现代物流有了更多的认识。按照戴尔“零库存”(即按订单组织生产,及时发货,无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的制造模式,“原材料和产品”需实现24小时不间断通关,一年10多万份的报关单,海关传统的纸质、人工报关和审单模式很难适应,高新区得知此情况后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并从中协调。最后,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电子通关服务从厦门起步,使得戴尔的实时生产和交付成为可能。

  随着“零库存”的制造模式得到成功复制,2004年,戴尔又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投资扩建了第二个工厂。2008年,戴尔在厦门完成工业产值近500亿元。戴尔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投资建厂提供配套产品,一个高速发展的龙头企业,拉动了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成长。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