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西部地区能否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越来越引人关注———
成渝经济区:为西部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报记者 钟华林

  发展成渝经济区并不是简单地把两地经济总量做大,而是要在做大两地经济的同时,让经济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更大效益,让1+1大于2。

  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一个老话题在川渝两地再次成为热点————如何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进而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西部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注入新的动力。”这是由四川省政协组织的“成渝经济区建设调研组”专家学者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何为“新的动力”?如何注入“新的动力”?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解洪分析认为,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科技实力、城市化水平、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在西部都具有突出优势,具有率先加快发展的条件。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

优势明显

希望所在

  就区域经济而言,我国有3大耀眼的明珠:“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这3大增长极就引领相关区域及省市经济高速增长,进而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这3大区域均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对地域辽阔的西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甚显著。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看,西部地区亟待打造一个经济增长极。

  在这一背景下,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呼声愈来愈响亮。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开发程度较高,同时也是经济密度和城市密度最高的区域。”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分析说,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07年底,成渝经济区范围内总人口达到9048万人,其中四川部分7238万、重庆部分1810万,总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24.9%;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30%,其中四川部分9180亿元,重庆部分3220亿元。

  盛毅说,从资源条件看,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拥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产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冶金化工、国防工业、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科技实力较强,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众多,科技人才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是西部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盛毅介绍说,成渝经济区优势自然资源也十分密集,农副产品资源种类多样、规模巨大。近几年又有大量新的优势资源不断探明,这里拥有相当丰富的天然气、钒钛、稀土和水能等资源,四川盆地“聚宝盆”越来越多地为世人瞩目。

合作共赢

愿望所在

  川渝两地自然地理相似、人文习俗相近、社会经济交往频繁;市场互为依托、产业关联性和互补性强,对内对外通道相联,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实质性的动作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这年2月3日,川渝签署“1+6”合作协议,在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加强合作。川渝两地高层同时表示————为这次合作建立专门机构,进一步加强两地高层交往,共同努力把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最富吸引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增长极。

  此后,在几乎每一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川渝两地的代表委员都要就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建议或议案。2006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同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负责人在介绍西部重点区域发展将分5类推进时指出:成渝地区被列为率先发展的重点经济区。

  2007年4月3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和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成都共同签署了《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这标志着川渝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双方一致认为,川渝联手共建紧密联系、分工协作的经济区,是川渝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生态安全,有利于两省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依照协议,双方将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为载体,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后,川渝两地按照协议约定加快了合作步伐,并取得初步成效,合作渐入佳境。

优势互补

合力所在

  发展成渝经济区并不是简单地把两地做大,也不是两地经济总量简单相加,而是要在做大两地经济的同时,让经济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更大效益,让1+1大于2。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解洪的精辟分析代表了此间专家学者的共同意见,也代表了两地决策层的共识。

  四川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认为,经济区合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对策就是推进成渝经济区充分开放。

  王小刚认为,从发展现状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产业的分工协作相对较弱造成了成渝经济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由于运距长和交通造价高,成渝经济区单位工业总产值的物流成本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以上,严重影响工业竞争能力和对外开放。畅通开放之路,最迫切的是加强成渝经济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对交通方面的“瓶颈”制约深有体会。他分析说,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不同,成渝经济区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型经济区,不靠海、不沿边,与沿海主要港口的运输距离超过2000公里,运输及物流成本高,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低,而这就是内陆型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因此,从参与国内以及全球产业分工、增强对内对外开放能力出发,成渝经济区必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全方位、快捷、方便、多向的对外交通通道,从根本上突破发展瓶颈的制约。

  产业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渝经济区才有可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引领作用。

  川渝两地专家分析认为,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成渝经济区有5个最具发展前途的绿色产业,即:以水电、天然气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以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饮料、粮油、果蔬、肉制品和林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物流、信息、金融和研发设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而在产业的发展上,两地必须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跨行政区划的分工与合作。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漆先望说,从农业看,四川的优势农产品主要是粮油、生猪、蔬菜、水果、蚕桑和花卉等,重庆的优势农产品主要是生猪、柑橘、茶叶和水产等;从工业看,成渝经济区共有51个产品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四川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重大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方面,重庆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摩托车制造方面;从服务业看,川渝两地有扩大合作的有利条件,如地理区位互补,四川是连接欧亚大陆桥和泛亚大铁路的西部主通道,重庆是连接“长三角”的水路通道。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成渝经济区1+1大于2的关键。

图片说明:

  上图:成都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图为成都市天府广场。              汪维平摄

  下图:畅通开放之路,最迫切的是加强成渝经济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图为连接成都市和重庆市的交通主动脉成渝高速公路。          欧阳杰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