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科技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农业科研一线的报道⑤
小麦优质高产的“科技元素”
本报记者 韩 霁

  编者按 当前,小麦夏收已接近尾声,夏粮也将首次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6年增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农业生产稳定,粮食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是我国取得粮食丰收的精辟总结。“人努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现代农业来说,人的能动因素更多的是体现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今年夏粮生产成果来之不易,是在克服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并且在此前连续5年增产的高起点上,经受了北方罕见的特大旱灾、南方持续低温阴雨、病虫害严重发生等多种不利条件的严峻考验;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抗旱、科学春管、科学防病等一系列手段,才打赢了增产增收这场硬仗。

  这也再一次证明: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测土配方施肥,还是田间水管理;无论是抗病品种的培育,还是抗旱品种的创制;无论是应对暖冬栽培技术,还是抵抗低温的管理手段————科技已成为破解众多制约因素、实现不断增产的有力武器。

 

高 产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的第一大生产国,也是第一大消费国,去年,我国更成为世界上小麦总产量惟一超过1亿吨的国家。而我国小麦的增产,主要依靠的是单产提高。

  自家的小麦每亩能打600多公斤,这完全出乎江苏省东海县农民曹登洲的预料,而这就是高产创建带来的变化。日前,经过专家组实地实测,他家小麦平均单产达到625.6公斤。

  “小麦小麦,‘小’字当头————这就是解放初期我们国家小麦的状况,产量低是其突出特点,平均单产50公斤,100公斤就是高产小麦,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小麦生产实现了根本转变,现在我国小麦平均单产300多公斤,高产小麦产量都在千斤以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介绍说。今年,我国夏粮首次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6年增产,6年间小麦单产提高了50多公斤,总产增加200多亿公斤。

  解放以后,我国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也从上世纪50年代的3.4亿多亩,增加到1997年时的最高点4.6亿亩。1997年以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到2003年时下降到3.4亿亩,现在虽然有些恢复性增长,但到目前为止仅有3.5亿亩左右,今后种植面积增长的空间也不会太大。

  原因除了建设用地增加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种植结构的调整。调整原则之一就是让那些不适合小麦种植的地方退出,例如,黑龙江地区原来也种植大面积的小麦,随着那里的水利条件大为改善,现在三江平原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而适合种植小麦的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保持了稳定。

  尽管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近10多年有所下降,但总产量却一直保持在亿吨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单产在不断取得突破。李振声院士曾说,“从全国来讲,小麦是单产提高幅度最大的粮食作物。”

  品种改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防病措施得力,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加上政策的辅助作用,使小麦的生产潜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产量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高产是永恒的主题。现在我国小麦的单产一直都在提高,幅度大概在每年1%至2%之间,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发改委在现有基础上提出粮食增产500亿公斤生产能力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业部在黄淮海地区启动了高产创建示范,即通过每个以一万亩为单位的“示范方”的增产,带动大区域的生产水平。

  作为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的主要推动者,肖世和向记者介绍了示范的模式: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节水高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种先进的技术方法,集中应用在一个“示范方”里,采用播种、开沟、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规范化操作,达到增产的目的。高产创建还对黄淮海等主产区示范方的单产做了量化的标准————亩产600公斤达标,条件稍差些的地方达到400公斤至500公斤,以实现大区域增产10%的目标。今年,全国将组织建立600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

良 种

  单产的增加首先是品种改良带来的,每次品种的改良都会带来10%的增产。品种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也是解决单产的基础性研究。面对国家的需求,农业科研人员加快了新品种的创制。

  指着试验田里绿油油的一块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小麦育种专家刘秉华说,“那就是矮败小麦。”除了麦秆高低不齐,这种大名鼎鼎的小麦与普通小麦在外观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就是它,改变了我国小麦的育种进程,使我国小麦育种水平跃升至世界前列。

  与其说矮败小麦是一个作物品种,不如说是一种育种工具。有人将它与袁隆平的杂交稻相提并论,小麦育种家视其为无价之宝,因为以它为工具,可以杂交选育出一个又一个小麦新品种,满足不同的需求。

  粮食生产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需

求,育种的任务和方向也要随之作出调整。肖世和研究员介绍说,解放后我国在育种方向上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现状,育种科研需要解决的首先是增产的问题,以实现温饱。农业育种工作者奋起努力,一批相对高产的品种被选育出来,并迅速在生产中推广,如上世纪50年代黄淮海地区推广了高达9000万亩的小麦品种“碧玛一号”,使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但是,当时利用品种的技术还不成熟,发现了好的品种就最大范围地铺开,这种思路存在的风险到上世纪60年代显现出来———黄淮海地区遭到“小麦天敌”条锈病侵袭,9000万亩小麦全部染病,由于当时的防病害手段落后,造成小麦大幅减产,许多地区颗粒无收,遭遇灭顶之灾。

  这之后的整个60年代,小麦育种就是抗病育种,国家作出严格规定,只有抗病性好的品种才可获得审定投入生产。这样,一些抗病性强、尤其是抗条锈病的品种被选育成功,并应用在生产中。经过数万亩减产之“痛”,品种的抗病性布局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没再出现数千万亩种植一个品种的情况,具有不同抗病性的品种被间隔种植,降低了风险,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染病的情况。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紧缺成为当时最突出的问题,许多人对当时“凭票供应”还记忆犹新。这时,高产再次成为主要育种目标,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一批高产、抗病品种被选育出来。而这一时期世界上以高秆变矮秆为标志的“绿色革命”同样带动了小麦的变革。过去有的产地小麦株高达到1.4米,经过改良,这些品种基本都矮化到1米左右,而像黄淮海优质小麦的主要产区,现在株高以60厘米至80厘米比较常见。矮化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密植,这样群体(穗子)就会变大,千粒重增加,抗病性也更好。

  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的政策使生产力大大解放,科技的增产效果充分体现出来,继山东桓台县第一个“千斤县”出现之后,全国的“千斤县”不断涌现。到90年代,小麦产量完全实现自给,我国有史以来的高产纪录就出现在1997年,小麦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于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小麦育种的方向开始向高产优质转变,现在我国小麦品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适合不同用途的品种被研制出来。随着气候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粮食生产又面临着新的课题,育种科研工作者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还要应对这些新的变化,例如对抗旱品种的培育。过去,小麦是费水作物,现在不同了,随着抗旱品种的推广,使小麦的用水量大为减少,在华北冬麦区,基本上浇一次水,就能收到千斤粮。

  面对国家不同时期对粮食的不同需求,粮食育种工作者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努力破解着一个个课题,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至发展中国家前列。

优 质

  黄淮冬麦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产量占70%左右,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一区域的小麦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优质强筋小麦的种植面积比20多年前增加1倍,标志着我国在优质强筋小麦的育种和推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但吃饱,而且吃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小麦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筋优质小麦需求旺盛,我国每年还在大量进口,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近年来在高筋优质小麦的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肖世和介绍,不同筋度的小麦,用途也有所区别,弱筋更适合饼干、蛋糕等酥脆面食的制作,中筋适合做蒸煮食品,强筋主要做饺子、面条等。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饺子粉”、“面包粉”等不同用途的面粉,就是由不同品质的小麦加工而成的。

  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使小麦的种植更加集中,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品质提高。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介绍,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这一地区的小麦品质、产量、产业化水平事关全局,因此他们将这一区域的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这一区域现在主要推广中筋、强筋小麦;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春麦区更适合弱筋、中筋小麦的种植。

  2007年,我国启动了一项旨在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的科技支撑工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承担小麦专项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于去年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从豫、鲁、冀、陕4省6个区域18个地市54个县区162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品种样品495份、粮库收贮小麦商品粮样品162份,按照国家标准分析其籽粒性状、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对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形成了《2008年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并于今年5月公布了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被调查的4省18个地市农户,生产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平均占有率达到32%。黄淮冬麦区优质强筋小麦的种植面积已比20多年前增加1倍,其中河南和山东的面积增幅最大;无论是小麦的千粒重、容重还是蛋白质含量,黄淮冬麦区的小麦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还形成了优质强筋小麦规模化种植、产销衔接、订单收购的新局面。这标志着我国在优质强筋小麦的育种和推广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以小麦生产为单元,以小麦产业为主线,逐个梳理小麦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逐个解决小麦生产环节中的技术难题,加强农科教协作,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试验与示范;系统开展小麦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实践表明,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打破了原来的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广泛凝聚科教研的力量,针对小麦产业发展中的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前瞻性研究、应急性任务开展工作,卓有成效,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正日渐显现。

  上图 秸秆还田既环保又增收。图为陕西兴平的农民正在堆放打捆回收的小麦秸秆。

  中图 河南省嵩县今年实现亩产增加20公斤,闫庄镇闫庄村村民正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下图 山东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在小麦收割关键期,动用各类机械56万余台(套)。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