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水中国行系列报道 ①
北京:以用水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刘 佳

编者的话

  由中宣部、水利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的第六期“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日前开展。今年“节水中国行”的宣传主题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节水”。本报记者通过对北京、天津、陕西、河南等省市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城市节水等进行深入采访调查,探索各地的节水经验与特点,报道产业结构调整为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高效节水农业为农民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吕廷怀是北京市怀柔区前辛庄薰衣草农庄的园区管水员,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农庄果树的生长情况给其浇水,而且完全是通过握在手中的遥控器完成的。

  “我重点查看能够监测地下水含量的负压计,指针在蓝区就说明需要浇水。按一下遥控开关,就开始自动灌溉了。”吕廷怀告诉记者。

  薰衣草农庄通过实施精准滴灌工程,对水源井水位、水泵运行状况等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并保存数据,用遥控器既可对多个灌溉小区同时进行灌溉,也可单独灌溉,达到设定的灌水量后便自动停止。这一精准灌溉方式,能使300亩园区每年节水4.5万立方米,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70%。

  “精准灌溉方式不仅节水,还节省劳动力。原来园区浇一次水需7个人浇3个月,而且作物经常受旱,现在一个人浇7天即可轻松完成,同时提高了果品质量和产量。”吕廷怀说。

  吕廷怀和他所在的薰衣草农庄的节水意识,源自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力度的节水宣传工作。节水短信大赛、节水之星评比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参与到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来,促进了市民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为克服水资源紧缺的制约,北京加快了以水为主导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把节水指标纳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性指标体系之中,以用水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传统的水稻和小麦种植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为此,北京在郊区调整农业种植方式,全市取消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小麦种植也由250万亩减少到50万亩,发展雨养旱作玉米85万亩。他们还大力开展农业节水,85%的农田实现节水灌溉,集中连片设施农业采用滴灌、微喷等先进的节水技术。从2001年到2008年,北京的农业生产总值由93亿元增加到112.8亿元,用水量则从17.4亿立方米下降到12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68,做到了农业增产而用水下降。

  与此同时,北京积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已退出北京生产领域,关停、搬迁了焦化厂等188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从2001年到2008年,北京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由1063亿元增加到2693亿元,用水量则从9.2亿立方米下降到5.3亿立方米,全市规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工业用水连年保持零增长。

  通过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2001年至2008年,北京市每年平均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在继续坚持向观念要水、向科技要水、向机制要水的同时,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市场引导,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将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届时,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要比“十五”末期下降30%以上;农业节水灌溉比例达到9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34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