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追记四川省什邡市抗震救灾模范个人刘庆禄(上)
本报记者 夏先清
  刘庆禄与妻子共同获得什邡市抗震救灾模范个人称号后的合影(2008年12月31日摄)。            新华社发

  有人说,刘庆禄工作起来是不要命的。在伏旱的日子,有着严重高血压病史的他扛着一捆捆救灾物资,一次次从列车上搬到货车上,一件件过数入库,再装上车送往山区的受灾乡镇,汗水顺着衣襟嘀嘀嗒嗒直往下掉。他的裤兜里,揣着一个个白色的小药瓶,每次掏出里面的药丸时,他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其实,刘庆禄一直在追求健康。在四川什邡市中医院上班的妻子告诉他,高血压患者要忌辛辣、油荤,他就再没吃过辣椒,连自己最喜欢的鸡肉也很少再碰。家里的屏风柜上,摆着供他随时检查身体用的电子血压计。他曾说过,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过几年退休了,自己攒钱买辆车,到外面走走看看。刘庆禄一生清贫,几乎没有离开过什邡的土地,出去走走是他最大的心愿。

  在朋友们的眼里,刘庆禄是个大方的人。谁家有困难,他第一个赶到;谁遇到难处,他从来都是倾囊相助。

  在家人的眼里,他却有些“小气”。去年12月,什邡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妻子李华英工作的门诊部设在什邡市日杂公司四面通风的仓库里,一天下来双手冻得又红又肿,她说,“老刘,听说你们新来了一批暖手袋,能不能给我一个?”刘庆禄说,“要就自己去买一个,咱不差那钱!”

  这就是刘庆禄,极重灾区四川什邡市政府办公室行政科一名53岁的老同志,什邡市救灾物资调拨组组长,一名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共产党员。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度过的……

(一)

  在一本名为《忠诚》的画册照片上,刘庆禄正在帐篷里核对物资接收数据,这是目前惟一能够找到的刘庆禄参与抗震救灾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普通得几乎没人会注意。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当晚,为了将应急物资第一时间送到极重灾区受灾群众手中,刘庆禄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冒着大雨和余震,押运着首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公共汽车,直奔什邡市洛水镇。

  一趟、两趟、三趟……刘庆禄奔波于红白镇、洛水镇、蓥华镇、八角镇等什邡市极重灾区乡镇。那些日子里,没有人记得一肩担起救灾物资接收、发放、押运工作的刘庆禄究竟跑了多少趟,留在同行者记忆中的是,很多时候还在路上运送物资,天已经亮了……

  随着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什邡,刘庆禄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起来。一方面要组织接收物资,另一方面又要尽快将物资转运到灾区。在办公室人手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刘庆禄连续多日24小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地震发生后,连续下了几天的暴雨。救灾物资一到,刘庆禄就带领工作人员冒雨下货、装货、押运,全身湿透了也顾不上,累得不行了,就趴着打个盹儿,醒来接着干。

  去年5月16日,什邡市物资接收中心由政府大院调到了城南新区仓库。地震后天气变化很快,几天暴雨过后,气温陡然升高,仓库里更是闷热异常。高温和严重的睡眠不足使刘庆禄的血压明显升高,时常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歇歇吧,老刘!”面对同事们的劝说,刘庆禄微微一笑,“不用担心,我有药!”他拍拍鼓鼓的裤兜。

  “手提话筒,指挥协调上车、下货、运送工作,直到嗓子喊哑了也顾不上休息,渴了喝一口冰冷的矿泉水,饿了就随便吃一点东西……”一说起刘庆禄,同事杨友平首先想起的就是他工作时的情形。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物资调拨组的工作人员大多回到了原单位,但仓库中仍然库存着大量应急物资,需要人员保管、调度。此时,刘庆禄主动提出,自己有后勤管理的经验,可以继续留在后勤保障战线上,和其他2位同志轮流24小时值班。

  “你有高血压,不能长期值夜班!”面对妻子的规劝,刘庆禄摇摇头说,“现在到处都需要人,我不能临阵退缩!”看着倔强的丈夫,身为医生的妻子也无可奈何,只是按时把降压药放进了他的口袋。

  李华英说,自从地震过后,自己就很少和丈夫见面。去年5月19日,丈夫第一次回家,匆匆泡了一碗方便面,吃了几口,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出门了。之后偶尔回家也是在凌晨,家人还没醒来,他又出门了。

  去年6月16日是李华英50岁的生日,全家人抽空在门口的小餐馆吃了一顿饭,这是全家最后一次在一起吃饭。

  今年春节前,别人都在忙着准备年货,刘庆禄依旧坚持在仓库值班,忙着为受灾群众发放过冬物资。今年1月14日晚上,刘庆禄吃过晚饭又赶到仓库,开始搬运三四十公斤重的电暖器、巡视仓库清点物资,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晚23时许,高血压再次发作,他习惯性地摸了摸裤兜,才发觉药瓶忘在饭桌上了。与同班的杨友平打过招呼后,他急忙赶回去取药。没走出几步,刘庆禄一头栽倒在地。在刘庆禄被送进医院时,只剩下微弱的呼吸。经专家诊断,是过度劳累突发性脑溢血。15日中午,经抢救无效,刘庆禄离开了人世。

(二)

  在什邡市政府办公室工作10年,刘庆禄接待来访群众不计其数,无论事大事小,分内分外,他总是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相道、一个座位相让、一杯热茶相递、一份耐心相听、一腔热情相助、一个满意相送”的原则,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耐心做好宣传解释,积极协调落实相关工作,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直到群众满意为止。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家中座谈,交流思想,宣传政策和法律,这更是家常便饭。

  “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这是刘庆禄给女儿的忠告,也是他的座右铭。10余年来,他从来没有无故耽误过一天工作:单位的化粪池清淤,他第一个跳下去;单位宿舍维修,他顶着烈日爬上楼顶,和工人一起检查、施工;单位车辆出了故障,无论多晚,刮风下雨,他都会带上技师,亲自前往修理;小车班来了新师傅,他总是第一个跟车,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提醒驾驶员遵守工作纪律、注意细节、保证安全。

  在杨友平的记忆里,送物资上山区的时候,刘庆禄和同事们每人一个面包一瓶水就能撑一天,“他是那种工作起来就不要命的人。”父母顾不了、妻女顾不了,个人安危顾不上,一切都抛到了脑后。最热的时候,物资调拨发放的帐篷里的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工作量最大时一天要发490多车物资,接收280余车物资,装卸一次往往需要7个小时左右……

  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去年7月19日,原来297人的物资调拨组只剩下了80人,考虑到物资管理工作的艰辛和刘庆禄的身体状况,单位领导给他下了第一道“调令”,要求其回单位工作,被刘庆禄婉拒;去年10月31日,物资调拨组再次从80人裁减到40人,单位给刘庆禄下了第二道“调令”,同样也被他推辞掉了,他说,“到了年底事情多,我熟悉物资接收的工作,你还是让我留下吧,我负责把这个仓库守好”;时隔两个月,物资调拨组又从40人裁减到16人,单位给刘庆禄下了第三道“调令”,依然被他拒绝了,他始终坚守着,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党和灾区人民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

  去年11月,北京援助什邡的过冬物资运抵。两天时间里,刘庆禄带着工作人员接收、调拨、发放了80个火车皮的物资,加起来仅仅休息了七八个小时,而且都是在火车站调整火车车皮的时候,抽空在露天的空地上,或趴在临时办公的桌子上打一小会盹。当时已近冬天,“白天还好一点,没那么冷,到了深夜,冷得人发抖。”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

  直到最后,整个物资调拨组只剩下3个人时,刘庆禄依旧是其中一员。在刘庆禄同事的评价里,他最大的特点是:“忘我”、“忠诚”和“负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