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抚顺县上年村,无公害草莓远近闻名,一斤十多元,逢年过节还供不应求。最先靠草莓发家致富的村民闫德福说:“我得感谢‘金卡’,没有‘金卡’哪有启动资金,没有资金哪来的草莓大棚?”
闫德福眼里神奇的“金卡”大名叫“道德信贷金卡”。2004年、2005年,他两次通过“金卡”从农信社贷了3万多元,种起了草莓。如今,不仅自家翻盖了新房,过上了小康日子,还带动了其他农户一起种草莓,形成了“上年草莓”的品牌。
在辽宁,已有逾7万户农民和闫德福一样,成为了“金卡”用户;有了“金卡”的农户无需抵押,就可以借到额度较高、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信用贷款,但条件是必须被评为村里的“十星级”文明户,要过道德文明这道关。经过5年多的实践,“道德信贷”工程让农民致富有了帮手、银行化解风险有了依托、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抓手,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发展局面。
讲道德有诚信,才有发展机遇
从2003年开始,辽宁省各地农村开始推行以“文明作担保、诚信作抵押”的“道德信贷”工程。与普通农村小额信贷不同,“道德信贷”将贷款与文明有机结合。在辽宁农村,当选“十星级”文明户,不仅有荣誉,还能得到真金白银的奖励,即可以享受利率优惠、额度较高的贷款。
营口市文明办主任康福洲说,获得“金卡”的“十星级”文明户享受普通授信农户的5倍即5万元的最高贷款额度;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10%和两个工作日内办理的政策;农村信用联社对“十星级”文明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十星级”文明户在核定期限内不用任何抵押,可随时到信用社办理贷款。在鞍山市和辽阳市,最近还实行了“十星级”文明户分级制,对不同等级的“十星级”文明户提供不同额度的贷款,最高可达20万元。
不能让讲道德有诚信的老百姓吃亏,要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是辽宁省推行“道德信贷工程”的出发点。康福洲说,小小“金卡”将道德诚信和致富发展结合到一起。一方面讲道德有诚信的村民有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发挥了示范效应,形成争当诚信村民,争领“道德金卡”的新风尚。
要当选“十星级”文明户,并非一件容易事。2007年荣获“金卡”的营口市老边区新立村村民李方勇说,首先,摘满“十星”不容易,和谐、新风、奉献、诚信等10个方面样样不能短腿儿;其次,参选要先向村委会申报,通过村民代表无记名投票,张榜公布后逐级上报审批;市文明办和农村信用社还要审核,最后才能颁发“金卡”。
“金卡”也不搞终身制。辽宁各地为此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年度内产生违约纪录、违反“十星”要求的,都将被取消文明户称号,“金卡”予以收回;对于不按规定程序贷款、随意改变贷款用途的,取消其信用贷款资格。
为讲文明、想致富的农民提供“第一桶金”
农民致富最缺的是资金。“道德信贷”以其含金量高,为想致富的老百姓提供钱生钱的“第一桶金”,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营口市太平山村“十星级”文明户李慎华提起“金卡”,连声说“好”。李慎华自家原来养了5000多只肉鸡,以前买饲料经常要赊账,比用现金支付每斤饲料贵两分钱,2007年从农信社贷了5万元“道德信贷”资金后,一下子就省了上千元。
“有了‘金卡’,农信社相信我们,借钱又方便又实惠。”李慎华说,普通的小额贷款,不仅金额大多只有四五千元,并且手续繁杂,春借秋还,年内必须还本付息。而“金卡”用户可以享受到最长期限为3年的贷款,只要有创业项目,就可以随贷随还,随时支取,就像自家活期存折一样方便。
几年来,随着“道德信贷”工程的推进,累计为7万多户农民发放信贷资金超过12亿元,“杠杆效应”日益显现。营口市柳树镇太平山村和路南镇新立村,2007年仅通过金卡贷款这一项,人均收入就增加了1000多元。在抚顺,拥有金卡的“十星级”文明户往往成为农村的致富能手,90%用“金卡”贷款的农户都成了小康家庭,并且“金卡”用户组成协会,帮扶其他农户选项目、筹资金,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良性循环。
一个工程,政府、农户、银行三方收益
银行最怕的是借钱不还,高风险信贷;农民最怕的是不讲文明,村里丢“面子”。“道德信贷金卡”工程,为那些讲道德有诚信的农民提供致富增收的好帮手,同时也让银行吃下了“定心丸”。
自“道德信贷”工程实施以来,除了极少数由于自然灾害或家中老人生病等原因不能及时还款外,没有出现一起恶意欠款现象,还款率高达98%。在营口,还出现了排着长队等着还款的景象,“金卡”用户已经被当地农村信用社列为优质的高端客户。中国人民银行营口中心支行副行长姜晓章说,“道德信贷”号准了农村金融问题的脉络,形成了合理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融风险,在农村土壤上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道德信贷”工程,解决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抓手的难题。营口市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陈秀艳说,以前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没有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跟着,效果不很明显;自从实施“道德信贷”工程以来,村子里婆媳、邻里关系和睦了,偷盗赌博的少了,争先创业的多了;找对象、娶媳妇还总不忘问问对方有没有“金卡”,因为这既是人品的保障,又是奔小康的希望。如今在辽宁农村,良心品质也是资本、讲诚信就能赢得发展机遇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记者采访中发现,有5%左右的“金卡”用户从未贷过款,但依然十分看重“金卡”。他们认为,“金卡”是品德诚信的象征,有了它,乡亲们看得起,客户敢和他们做生意,是再好不过的无形资产和广告。
辽宁省文明办主任韩亚力说,“道德信贷”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富裕和文明同频共振的机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可靠抓手。“道德信贷”改变了以往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两层皮”的状态,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脱节的问题,实现了两个文明“一盘棋”的良性发展。
(新华社沈阳6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