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手记
两个转变的背后

  在吉利采访,记者发现了两个转变:一个是经销商的转变,以前吉利卖车得求着经销商,现在是经销商主动竞标做吉利的4S店;一个是银行的转变,以前吉利想造车却举债无门,现在连英国的银行都不远万里主动上门来提供金融服务。

  在经销商和银行眼里,跟着这样的合作伙伴大有前途。当然,这样的转变来之不易。

  造汽车,技术不过硬不行。在汽车关键技术开发上,吉利从无到有,从落后向先进不断赶超。先说发动机,吉利以前不能自己生产发动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吉利已拥有了多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排量覆盖1.0升—3.5升。再说变速箱。2005年,吉利实现了Z系列自动变速器批量生产。2009年上海车展,吉利拿出了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双离合7速自动变速器。不久前,吉利又全资收购了全球第二大汽车变速箱厂DSI。“收购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如果吉利没有先前的技术积累,即使买了也会消化不良。”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如是说。有了自主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制约自主汽车品牌发展的瓶颈———“动力总成”就迎刃而解,推出新车的速度就大大加快。2008年,吉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创的BMBS(爆胎监测与制动系统)进入商用。目前,很多国际大型车厂都找上门来,想引进这样的技术。

  有了技术上的超越,产品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企业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技术升级。两者良性循环,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就越来越广阔。“中国轿车业起步晚,但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失去了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信心。”赵福全说,“只有不断追赶,才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吉利真的做到了。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