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6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胡 蓉

  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进一步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农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依然较重。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对此,我们一定要创新“三农”工作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具体来说,一是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要切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要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生产。与此同时,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

  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业是社会效益高、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尤其需要支持和保护。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科技服务方面的投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根据农业生产成本变动情况,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并逐步完善补贴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通过科技促增收,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在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开展相关农业技术合作。要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增收创造条件。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努力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要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增加投资规模,重点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要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依据规划整合投资,推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修建小微型抗旱水源工程,发展牧区水利。要加强重要水源工程及配套灌区建设,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

  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其次要着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

  一是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要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输出地和输入地要加强协作,开展有组织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各地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要继续支持耗能少、污染低、效益高、就业容量大的乡镇企业发展,为这些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对外贸易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考虑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合理调整城乡和区域间的经济布局,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二是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充分挖掘农村的增收潜力,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当前,可考虑抓好来料加工和“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鼓励城镇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扩散到农村,积极引导农民在当地从事来料加工业,加强对来料加工经纪人的培训;要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新途径来抓,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优势,挖掘农村乡土文化优势,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的增长点抓紧抓好。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还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理论研究。推进农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有序流动已经成了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从理论上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取得不少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借鉴这些理论,对于更好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无疑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